马强作品集《温度》
深圳特区报记者马强作品集《温度》日前正式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11月17日,《温度》首发座谈会在深圳特区报融媒体指挥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学者等数十位嘉宾与会,各自发表了对《温度》的真挚感言。
马强,1970年12月生,陕西西安人,网名“光膀子大婶”。毕业于复旦大学,文艺学硕士,2001年入职深圳特区报社。在多年的新闻生涯中,马强参与了多次重大采访,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新闻奖。他热爱文艺和体育,发表过的大量精彩时评和随笔中尤其体育和文艺评论见长。多年来,马强的文体评论始终保持着充盈的激情和简单的纯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广受各方高度评价,在报纸、网络都拥有大量读者和粉丝。
在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和深圳特区报社的大力支持下,《温度》日前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精选了马强在《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发表的220篇文章,共40余万字。其中,100篇文艺评论按主题和领域分为影事、艺象、留声、面孔四个部分。120篇体育评论分为足球、中国足球、足球之外、外一组四个部分。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马强的文章“有人气”,源于他将绝大多数精力与热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艺文世界,源于他充满智慧的观察,源于他精当到位的行文风格,这样的热爱与纯粹,造就了文章的“温度”。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美学副教授李震认为,“马强的文章让人领略到功利之外的事物如何令人舒畅而快乐,一种无用之用的思想和精神如何战胜了现实的缠绕。这也许就是马强的文章成为江湖传说的原因。”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志荣表示,马强对生活有着极大兴趣爱好,并积极投入其间。“他对世界始终怀着热诚、津津有味地投入、品尝、体会,因其苦恼,亦为其欢呼。”正是如此,马强的文字中“带着日常饭菜般升腾的温度和香味”。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冠明总结了马强写作的三个特点:信息量大、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简洁。
负责该书装帧设计的深圳资深书籍设计师李松璋表示,该书封面最终采用了蓝色主题:“马强在深圳这座滨海城市工作,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题材广泛,是面向大海的。为了增加厚重感、温暖感,我们又在蓝色主题中添加了一点绿色,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他们这样说《温度》——
有温度的作品,首先应该是有生命的。生命感的获得,源于作品内容的鲜活,情怀的深厚。文字一旦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善捕捉,能慰贴,懂悲悯,就能赋予作品直抵人心的穿透力,让作品与读者产生情感粘连,引发阅读代入,实现情境交融。
有温度的作品,应该是有态度的。这种态度体现出来的属性,应该是真诚的。真诚感的获得,源于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把握,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以及基于这层把握或洞察所做出的温婉提醒,或尖锐揭示。
有温度的作品,应该是有责任的。责任感的体现,根植于作者作为一名党媒工作者对于新闻志向的坚守,对社会正能量的张扬。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作者行文议事忠于内心,收放自如,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却不失理性的牵引,始终框定在释放正能量的轨道上。
希望藉由此书的出版,能给继行者传递足够的热能,激励人们抖擞精神,一往无前,奔赴使命。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
听老艺术家杨少华先生相声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马强的文字。那些银幕上的明星,那些球场上的选手,那些舞台上的角儿,都可以看作是马强的“逗哏”,马强给这些人“捧哏”,接上活、对个火,使“演出”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温度》集合起来看,也可以说是马强在为扑朔迷离的生活“捧哏”。
好的“捧哏”,需要有智慧,观察透彻,一击即中,面对尘烟四起、云山雾罩、粗糙无序的生活,马强的文字常常能够灵光闪现,三言两语,便让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读后会心、释然。好的“捧哏”,需要真诚,马强的文字干净,是因为精神洁净。好的“捧哏”,得有风格,有人总结杨少华先生的表演风格,是“蔫坏”,我觉着马强的“捧哏”风格,是“闷骚”,这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大体上就是平常没什么话,冷不丁来那么一句半句,精当,到位,让人回味再三。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吕延涛
《温度》从选题到审校、设计、出版,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高度配合,更得到了高度评价。我们对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事实都慎重对待,都觉得从书中学到了很多。这本书被认为是新任记者学习新闻写作、学习评论写作的范本。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社长孔令军
我们生活在深圳这座滨海城市,马强的作品视野广阔、题材广泛,是面向大海的,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蓝色调封面。这本书的设计一定要简洁大气,但封面上光有书名又太简单了,设计感不突出。我冥思苦想很多天,偶然看到了马强的一张剪影,觉得这张照片和“温度”十分契合,马上起来到电脑边处理,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并确定下来。
——书籍设计师李松璋
阅读这本《温度》,似乎又看到了复旦校园里那个谈理论说思想的马强,只不过,在这里,马强凭借的不仅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而且还有理论专业学习给他留下的理性思考。他的文章谈的都是社会人生故事,但背后总有一种理性思想在支撑,虽然闪耀理智的光辉,拥有思想的深度,却并不故弄玄虚,而是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在讲清道理的同时,又能透着一种真诚的幽默和不俗的调侃。
马强的文章让人领略到功利之外的事物如何令人舒畅而快乐,一种无用之用的思想和精神如何战胜了现实的缠绕。这也许就是马强的文章成为江湖传说的原因。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美学副教授李震
马强是一个热爱生活、对世俗生活有着极大的兴趣、爱好、积极投入其间的人。对那个“狂热、温暖、生动、饱满”的世界,他是怀着热诚,津津有味,投入、品尝、体会,因其苦恼,亦为其欢呼。
这样一种对于现实人生怀着极大的热爱和兴趣的性格,有他的特殊的魅力,马强的文字中有一种温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这种热爱和兴趣不能说没有关系。只有那种对生活怀着极大兴趣的人,才能对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柴米油盐,世间百态,起起伏伏,有着浓厚的兴味,也带着津津有味的感情,生活得热烈精彩,文字也就带着日常饭菜般升腾的温度和香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志荣
马强的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信息量非常大。《〈射雕〉六十年,老了多少靖哥哥》不到2000字,写了26个人物,时间跨度有60年。里面提到了翁美玲,讲到一些小配角的成长、各个版本的郭靖,提供了很多信息。
二是想象力丰富。他的评论绝不限于文化和体育领域,还把许多看似不是特别相关的东西通过想象力联系起来。三是语言能力强。他的语言生动简洁,富含哲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冠明
马强的文艺和体育评论多年来拥有大量拥趸,包括很多报社同事都是他的粉丝。在11月8日举行的深圳新闻界庆祝第十九个记者节大会上, 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特意把《温度》推荐给到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不论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还是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都是希望这些有温度的文字能激励新闻工作者带着使命继续前行。
——深圳特区报编委刘琦玮
《温度》得到了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深圳新闻人才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各位同事一起帮忙选稿、一起帮忙校对。马强文笔犀利、生活粗糙,他以报社为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报社有突发的需要“快手”完成的任务,首先想到的就是马强,他总是二话不说、领了任务,一定会按时交出稿件来。
——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唐亚明
我们与马强的关系是论“天”算的,就是天天写、天天有、天天来,天天不走。
马强真诚、有才,工作总是干在前面,当然,乐也在前面。他爱岗、爱社、爱集体,每次来办公室肯定看到他,他不是坐在那里写稿,就是捧着书在那里读书。深夜,我们走了,他还在那儿;等第二天上午我们来了,他还在那儿。也不知道他回没回去,也许回去了,又来了;也许就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又起来了。这已经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深圳特区报综艺副刊部副主任齐霁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