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七人普”|如何看待我国人口增速放缓?
澎湃新闻
2021-05-11 15:02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其中,全国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宁吉喆解释称,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人口增速放缓?为此,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专家。

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梁中堂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近几十年来,中国几乎是在全面走向现代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过去自然经济的许多特征已经发生了迅速的改变。比如,人们不像从前那样早早就跟着长辈下地干活,早早就结婚生子,因为那时是自然经济环境下的社会;而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劳动力,需要接受教育、参加工作,需要每天去上班,那么生育和教育、社会劳动之间便产生了冲突,生育率自然而然就会下降。这是生育率降低的最大决定因素。

梁中堂说,现在人们觉得生孩子少,说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都是和过去的自然生育相对而言的,这是我们国家过渡时期的现象。现代社会的总体生育水平本来就低,这没有什么不好。

“有不少人用孩子抚育成本说话,说现在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这不是主要原因。” 梁中堂认为,生育孩子的成本历来都是很高的,其实,过去农民很贫穷,底子薄,经济能力差,养育孩子的成本相对更高。所以,农民生育率高,是经济方式、经济制度决定的;现在生育率低,也是现在的经济方式和经济制度决定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不允许他/她生那么多孩子,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王丰说,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生育水平就低于更替水平了,也就是一对夫妇平均生2.1个孩子,低生育的社会状态差不多已经持续了快30年。为什么人口这些年来还会一直增长?那是因为原来的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生育人群更庞大,只要总出生数大于死亡数,人口就会增长。

王丰认为,比起为什么不生孩子,现在更多人问的是为什么要生孩子。此外,东亚文化很重视家庭和对子女的责任心,会觉得儿女一定不能比自己过得差。所以在东亚,还有包括南欧在内历史上有大家庭传统的地区,都是全球生育水平最低的。现在我们讲“鸡娃式教育”、上补习班等等,做父母的都有很大压力,有些人表面上说不生孩子是因为不喜欢,实际上是觉得责任太大,不敢生。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也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育率降低是普遍现象。但相比于欧美国家,东亚国家的生育率更低,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在东亚责任性社会里,很多人认为如果不能给小孩提供良好的条件,就不应该生小孩。

不过,5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会上,宁吉喆也表示,“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黄文政还认为,中国近年来的教育水平提升很快,教育年限的延长导致人们不断推迟婚育年龄,这本身也会挤压生育率。而且女性的教育提升比男性更快,大学生里女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生,职场中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传统的婚配观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以至于大量条件优越的女性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使得婚配率不断走低。

(原标题《解读“七人普”|如何看待我国人口增速放缓?》)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王雯,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