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深广等编辑学者专家教授聚首东莞桥头,共叙“莲韵文丛”
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18-11-10 12:33

11月10日上午,东莞桥头“莲韵文丛”新书分享交流会在东莞市桥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广西、广州、深圳、珠海、梅州等地的名刊编辑、著名学者、专家教授欢聚一堂,对桥头的文学创作、文学模式进行分享交流、座谈研讨。

近年来,在东莞市桥头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桥头文学模式效应炙手可热,各大文艺创作基地不断加强创新,举办多项文化活动,推出了囊括不同门类的多部文学精品。“莲韵文丛”作为东莞市文广新局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集备案立项的精品系列,目前已顺利出版7本。包括诗集《岭南记》《鲜花开了的草地》《爱,在边缘》《人在东莞》《幸福在月光下行走》以及散文集《文学的温存》《远远桃花开》。

本次分享交流会,以《岭南记》《文学的温存》为核心,7部著作集中进行分享展示,彰显了桥头作协会员不俗的创作实力和喷涌的创作态势。

《岭南记》:生动展现青年诗人在异乡独自生活的心路历程

桥头镇荷花文化源远流长,荷花艺术之乡美名远扬。“莲韵文丛”是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生根、发芽、繁盛生长的一批硕果,其中本次分享的新书《岭南记》是90后诗人莫小闲自2014年出版《时光书》以后,栖居桥头沉淀5年的最新收获,通过直白的自我剖析与浓烈的情感倾吐,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青年诗人在异乡独自生活的心路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青年批评家 杨庆祥评价说,毫无疑问,她将诗人的个人履历转换成了书写的对象,这一个人履历当然是简化的。它服从于整个诗歌叙述的需要,但是当其经过转换之后,其经验本身的复杂性却提高了。它似乎想表达的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平静状态,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背后,又好像又无可奈何已经不甘心如此的一种声音。由此也构成了一种反讽,在“服从”与“不服从”直接有一种张力,这一张力,正好也是这部诗集需要表达的主题: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对峙之间,有一种命运感的东西呈现了。

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杂志社总编辑刘迪生表示,莫小闲立足于对时代、社会与现实人生所具有的正视直面、热情拥抱、深刻体验、如实反映的精神,以一个女子的特殊视角及内心感受为线索,探索现实世界的种种真假、善恶与美丑,探索人性的贪婪、现实的残酷与情感的易变。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所有的忠贞与背叛,获得与毁灭,坚信与怀疑,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无止境的探索历程。

《文学的温存》:展现桥头所处的历史人文等成就

《文学的温存》则是诗人边城摒弃浪漫主义幻想,回归工作与生活本身,用陈广城的名号,基于自身从事宣传文化、党政组织的十余年工作经历,“以桥头为文化考察中心,揭示桥头的人文脉络和文化脉象。”东莞市文联创研部负责人、东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文艺批评家胡磊评价说,其文本表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痕迹,他从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察地域历史、社会特征及其文化形态,寻溯城市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质。陈广城对桥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似乎给予更多的关注,它津津乐道于这一岭南小镇的前世今生、历史景象及其时代流变。书中所收录的部分文章便是以桥头为考察主线,以宏阔的视野、独到的思考和随感式叙事,向我们展现了桥头所处的历史人文、文化氛围、社会状况和建设成就,叙写了桥头卓尔不凡的人文精神、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展现了桥头人文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历史风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而《远远桃花开》《爱,在边缘》《人在东莞》《幸福在月光下行走》等著作则从不同角度描摹了桥头镇的文化风情,力证了东莞桥头诗歌散文创作基地的最新高峰。在这个充满丰富与强烈地域文化色彩的小镇,由90后领衔的诗歌散文创作队伍当仁不让,以个性、包容的创作特色与态度吸取着桥头的风花雪月、人文情怀,涌现出一部部彰显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莲韵文丛”的出版,是桥头作家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的真实写照,正是作家们对文学造诣孜孜不倦地求索,基地才得以蓬勃发展,文艺成果日益显著。

通过分享、交流、推介的形式,现场诸位专家学者与作者共同深入挖掘了《岭南记》《文学的温存》两部著作的审美文化价值,并对其余五部作品做出了细致点评,为作者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同日下午,桥头镇2018年诗歌进校园之“诗歌与自我疗伤”杨庆祥名家讲座走进桥头镇北京师范大学石竹附属学校,为基地会员及学生们送去一场精彩的诗歌讲座,以强劲势头进一步扩大基地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此外,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也出版了《十年芳华——东莞小小说精选》《远嫁》《飞翔的白鸽》等数部小小说精品力作,将于近期举行“荷风文丛”首发式。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