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做生命时代的引领者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实习生 许舜钿
2018-11-06 09:34
摘要

目前,华大建立了测序、质谱、基因工程、信息计算等技术平台,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人类健康、动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研究平台,旗下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负责国家基因库的组建与运营,进一步促进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向医疗健康、

【品牌上榜缘起】

它曾被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评为“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领头羊”,从1999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华大累计发表论文2550篇,SCI收录的有2104篇;在国际四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上共发表文章286篇。截至2018年7月,华大已申请国内外专利申请总量2694件,其中PCT专利429件。已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85件,境外专利授权195件。华大在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公司排行榜TOP10中排名前三,成为基因科技领域富有创新力的行业领袖。作为基因测序行业的领头羊,华大通过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切实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2010年10月28日,“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完成了几乎覆盖全人类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图谱,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发表。

【品牌故事】

做生命时代的引领者

在农业经济时代,拥有更多的耕地意味着优势;在工业经济时代,拥有更多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其他矿产等,意味着优势;在生命经济时代,基因资源意味着优势,认识自我是人类的永不停滞的探索,人类身体的密码是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不同?

近日,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在位于深圳盐田的总部接受读特记者专访时说道:如今人类已经迈入了生命时代。所有的生命,不管是人、动植物、微生物都是由ATCG(DNA中的四种碱基)组成,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奇妙。而在上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ATCG变成了0101。”而华大也将在生命时代走出一条具有前瞻性且国际化的探索之路。

天生携带全球化基因的华大正以“产学研”一体化的独特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创新发展,通过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开展跨国跨界合作,将前沿基因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司法服务等领域,诠释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最佳实践。

      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展示自己曾经在瑞典诺贝尔博物馆买过的一把尺子。

深圳土壤滋养华大探索精神

谈到华大腾飞的重要时间点,朱岩梅几乎是脱口而出:一是1999年成立,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是扎根深圳,来到了最创新、最包容、最容纳各种“奇思妙想”的城市。深圳爱冒险、不怕挑战、敢为人先的城市气质与华大在生命科学领域勇于探索的精神十分契合,“就在深圳,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地方,迎来了国家基因库这一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国家级基因库。深圳市民很幸运,可以就在家门口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的生命。”深圳国家基因库刚一成立,就与另外三个国家级基因库数据量相当。在不远的未来,国家基因库的数据量将会超过其他基因库的总和。

       国家基因库

朱岩梅介绍说,与美国、欧盟、日本其他三大国家级的基因库不同,中国的国家基因库不仅仅是数据库,而是国际上现有的各类生物样本库、数据库、生物多样性库、疾病库等的综合升级版。除了“干库”即基因、蛋白、分子、影像等多组学生物信息数据库,“湿库”即多样性生物样本和物种遗传资源库之外,国家基因库还引入了“活库”即生物活体库,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目前,华大建立了测序、质谱、基因工程、信息计算等技术平台,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人类健康、动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研究平台,旗下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负责国家基因库的组建与运营,进一步促进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向医疗健康、环境应用、生物育种等方面的转化。今后,华大将实现大平台、大数据、大科学、大产业、大民生的贯穿。通过产业联盟合作,形成集群与中心,构建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数据库,服务全社会,成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的领航者。

“华大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是一个科研、产业、民生联动的社会型企业(social enterprise),”在朱岩梅看来,正是基于华大的特殊性,其所从事的一切都必须要以科学基础为支撑,并得到基础科研的验证。 华大坚持 “Always be good(永远做好事)”,这也体现在华大的“三观”。 首先是世界观。华大所有的产品都基于生命中心法则,科学地认知世界是根本。第二是价值观的差别,华大强调大目标导向,是真正要以基因科技造福大众。第三是人生观的不同。华大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人生格局一直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团队。他们对物质欲望的淡泊,提携后生的高风亮节,一直在影响着整个团队。

曾经很多人都开玩笑说,华大“四不像”,既不像研究院,也不像学院、公司、公益机构。其实,这就是一个组织的创新,也只有在深圳这片包容多样性的土壤上才能成就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组织。 当今社会,不仅是科技需要创新和突破,组织的方式和模式,也在面临新的变革,包括管理和人才等很多方面。

“随着经济的富足,科技的进步,世界会从追求GDP逐渐转向到追求GDH(Health),即国民健康总值GDH。对于一个国家,健康是最好的衡量,那么对于一个组织,是不是仅仅用产值来衡量?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朱岩梅相信,华大通过技术变革不断降低基因测序的成本,从而实现产业化,造福人类健康,最终将会在很多方面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华大论文墙

以“百分之一”为起点开启“基因大师”之路

“华大”几乎是个与生俱来的国际化企业,这与其名称的由来有着不解之缘,“华大”源于创始人汪建起步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验室,后来演变成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协会,再到后来华大的成立,因此,“华大”的名称就天生携带了国际化基因。

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被称为上个世纪三大创举,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攻克肿瘤,期望从肿瘤产生的根源挖掘基因突变的原因。28年前,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联合国际合作机构发起人类基因组计划,耗时13年绘制出人类基因组30亿对碱基,被认为是最具历史意义的科学努力之一。朱岩梅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但极大加速了生物医学研究的进程,还引领了科学研究的新方式。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后,第六个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家,由华大牵头,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共同参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计划)。作为生物领域首个大规模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众多基于联盟协作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已有15年,这一研究进一步打开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大门,促进了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

朱岩梅向记者展示自己曾经在瑞典诺贝尔博物馆买过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以时间为刻度,从1801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两米长,每一年为一厘米。共显示了200个重大的科学发现。1801年是瓦特,而2000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200年的200个重大科学发现,前面199年跟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是中国失落的两百年,只有在最后一年,因为华大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才有了1%的关系,2000年尺子上写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几乎完成”,中国贡献了百分之一,同时也开启了生命时代。

      2000年初,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花费了38亿美元,而今天华大只需600美元测序。在过去十几年里,基因组测序成本的下降和速度的提升远远超过了“摩尔定律”,也称之为“超摩尔定律”。朱岩梅表示,“超摩尔定律”中几个重要的里程碑都跟华大有关。 首先是华大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其次是2007年,华大移师深圳,开创了基因测序的外包服务市场,把过去“in-house”的测序工作变成outsourcing业务,市场占有率最高时达到全球的44%;三是2010年购买了128台测序仪,买断了当时主要仪器供应商一年产出的所有测序仪,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中心者。四是2013年,华大完成收购了美国一家拥有测序仪知识产权的公司,并于2015年至今,陆续发布了多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测序仪,把基因测序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在速度、准确率上跟美国大公司相媲美的测序仪公司,也是全球唯三、中国唯一能量产临床级别测序仪的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大在引领并主导“超摩尔定律”的形成过程中也成功迈上中国生命科学事业“走出去”的征程,且“走出去”的步伐优雅而自信。

中国版的“诺亚方舟”志在高远瞄准国际

作为中国版的“诺亚方舟”,华大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八年一台阶”,从1990年开始积极筹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紧密跟随和跟踪全球人类基因组的科学研究;到1999年9月9日华大成立,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实现与国际接轨;再到21世纪大科学与大数据相结合向大产业转化,2007年南下深圳,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逐步实现了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在前所未有的基因产业化时代下,华大的发展从“科技合作”、“科技服务”走向“医学服务”,最终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先行先试者,逐步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

      华大测序仪实验室

20世纪末,日本科学家启动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为保护超级杂交稻这一宝贵的国家资源,也为继续保持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由华大发起,中科院遗传所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参加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华大的科学家们在技术、人员、管理、成本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优化与开发准备工作。2001年10月,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率先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并免费公布全部序列数据。2002年4月,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以14页的篇幅发表《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是继人类基因组之后完成测定的最大基因组,也是迄今测定的最大植物基因组。

       2002年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学术论文。

2012年11月,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在期刊《自然》上发表,这是由华大发起的跨国合作的计划,英国桑格研究所、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以及中英美德等国科学家共同承担研究任务绘制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图谱,为未来个体化医学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华大作为该计划的发起者之一,承担了近四分之一的工作。

除了水稻基因组计划和千人基因组计划,华大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研究工作,彰显了世界领先的测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也奠定了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0年1月21日,大熊猫基因组以封面故事发表于《自然》杂志。

有一本书叫《百岁人生》,其中讲到,在未来的几十年后,很多人都会活到一百岁,过去人的三段式人生将要发生变化。“农业时代是要吃饱,工业时代是为了物质,现在物质开始过剩了,人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只关注经济,而是应该更关注生命本身。随着科技的发展,‘听天由命’的‘天’,现在是可以由技术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信息时代,信息颠覆了很多行业,但是最难以颠覆的就是生命。华大就是把生命数字化,把生命最基础的四张牌A.T.C.G转换成0101,而这些数据量就取决于读懂基因的能力”

【海外案例】

携手澳大利亚众多前沿机构

2016年8月16日,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多家前沿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这将进一步推动华大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澳洲华大正式落户位于布里斯班的QIMR Berghofer医学研究院,并与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格里菲斯大学以及詹姆斯库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据协议,华大将携手当地科研人员在医疗健康、运动健康、海洋科学、生物多样性、农业和水产领域开展合作。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农业与食品研究所科研主管Graham Bonnett博士表示,CSIRO希望为小米成为农民种植的新选择。CSIRO在农作制度和作物改良方面颇有建树,有众多成功的合作项目。此次联手华大,期待这个联合研究项目可以培育出高质的小米品种,形成经济高效的生产系统,造福澳大利亚农户。格里菲斯大学高级副校长Ned Pankhurst教授表示,格里菲斯大学期待与华大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格里菲斯大学在运动健康、免疫学、药物研发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方面的研究能力是众所周知的。与华大的合作将弥补格里菲斯大学在基因组测序方面的不足,推动我们在基因检测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建基因组学研究中心

2011年10月25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与华大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发育障碍医学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华大会将其先进的测序设备用于支撑戴维斯分校和萨克拉门托分校的创新性研究及科研合作项目,联合共建基因组学研究中心(BGI@UC Davis Joint Genome Center)。该协议的签署将为加利福尼亚州及美国西部的基因组学研究带来新的变革,并将极大的推动其在食品安全及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食品、健康、能源和环境等方面杰出的科研人员与华大全球领先的基因组测序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有力结合为学校所在地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开展生物学、医学和环境学等领域研发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创造了更多新商机,同时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与华大的研究人员带来众多新的发展机遇。

      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前沿科技成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谋福利”

为帮助人口众多的老挝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当地人民的需要,华大从2007年开始与老挝展开农业项目的合作,在当地研发糯稻新品种,并最终获得了最高每公顷产量7吨,增产50%的可喜成果,大大缓解了老挝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顾虑,得到了当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同时,华大也与老挝科技部开展了重点项目合作——“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是老挝科技部的第一个科技项目。该示范园将以糯稻育种、印加果、轻木等热带经济作物改良以及热带种质资源保护为示范项目,提供育种公共服务与物种保护国际信息交流平台,带动我国适用技术和产品在老挝的应用和推广。在我国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下,该示范园2017年8月还入选为国家农业部“两区”建设的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与此同时,华大开始关注老挝当地人民的“就医难”困境。由于老挝当地缺乏先进科学技术,“因病返贫”现象较为严重,华大通过引进自主研发的国产化集成式桌面测序平台和建设联合模块化实验室,在老挝“对症下药”。

【点评】

这个群体,是深圳特区再一次飞跃的希望

牛华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

国际化有几个境界:从最初步的语言国际化,到产品的国际化,再到营销的国际化,文化的国际化,最高的境界,莫过于研发的国际化。初期的国际化,是让其他国家的人,建立对自己的认知,先是在产品层面,未来一步步变成品牌层面。品牌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在所有方面都能够领先的结果,对于一家中国企业来说,在做产品很容易赚钱的时代,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无比的勇气和胸怀——因为投入研发很可能要在十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从代工厂,成为今天全国的创新中心,就是因为有一批像华大基因这样的企业,在别人赚钱最简单的时候,选择研发,去占领十年、二十年后的制高点。而对于今天,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被人扼住技术咽喉的时间点上,他们是中国再一次飞跃的希望。他们这个群体,也是深圳特区再一次飞跃的希望。相信再有十年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华大,而且深圳、中国,都会成为真正的国际引领者。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实习生 许舜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