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装箱制造大王到多领域世界冠军!中集集团趟出闪亮创新路

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2018-11-01 08:37
摘要

大南山脚下,蛇口老客运码头一侧,一幢类似集装箱的特殊建筑格外显眼。这正是深圳工业制造标杆企业——中集集团总部所在地。

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读特客户端从今日起推出“时代篇章 深圳故事”专栏,从各行业各领域选取部分代表,对其发展变化以及成就进行深入挖掘,从一个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巨变。

深秋时分,阳光正好。大南山脚下,蛇口老客运码头一侧,一幢类似集装箱的特殊建筑格外显眼。这正是深圳工业制造标杆企业——中集集团总部所在地。

拥有蛇口创新基因的中集集团,伴随蛇口开山第一炮的轰鸣声,1980年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成立,1982年投产,袁庚任第一任董事长,丹麦人莫斯卡任总经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初成立的一批中外合资企业早已难觅踪迹,而中集集团凭借艰难探索、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最终发展到目前员工5万余人、年产值800亿元的跨国企业集团,从“集装箱制造大王”到引领企业全球化,成为含带蛇口基因企业群里的佼佼者。

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市场化基因植根企业血液

“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一批企业,就像担负着改革开放试验使命的马前卒,最终中集成为一颗成功过河的卒子。”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担任中集集团总裁的麦伯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集始于中外合资,引入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1985年同样因为外资的水土不服以及国际集装箱市场的恶化,濒临破产。最终外资撤出大部分,裁员留下的59人维系了中集的生命,并在后来获得了中远集团的关键性投资。

“除人员因素外,让中集活下来并发展到现在的是自蛇口改革初期就有的创新意识、务实拼搏精神、市场观念、国际化视野以及良好的制度设计。”麦伯良说,好的制度吸引和留下好的人才,这样的企业就能活,并且能发展。

事实上,改革之初的蛇口除了工业品生产、出口创汇,更重要的突破在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制度层面的变革。诸如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聘用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企业股份制等,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习以为常的概念,那时候在蛇口一一破题,也同样发生在厂房简陋的中集。这家顶着国字号名头的企业,一开始就种下市场化的基因。

中集管理团队告诉记者,这是中集从改革开放中得到的最好财产,是中集后来发展的前设条件。

制造体系底盘扎实不断升级

中集能活下来并迅速发展,受益于蛇口推动的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开放的巨大市场。麦伯良说,中国因开放政策而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廉价劳动力、逐渐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世界制造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

受益于中国改革后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巨额贸易量,中集在与国际产业巨头的竞争中,坚持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从而赢得业界尊重,从1996年开始成为集装箱世界冠军,一直延续到今天,保持了23年的集装箱单品制造冠军记录。

以上均为相关行业2018年1至8月同比增长数据。

中集并不满足于“集装箱大王”这一单品制造,而是保持敏锐清醒的视角,紧跟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凭借积累多年的标准化机械制造体系寻求下一个可以拓展的领域。目前,中集在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与食品装备、海工装备、空港装备等制造领域领跑,拥有大约20个细分领域的产品冠军。

事实上,几乎每进入一个品类,中集都以“世界冠军”作为奋斗目标,其中自集装箱开始积累的扎实的工业制造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冠军之路可以转移至相似的品类并复制其成果,被外界称为“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

开放大潮中探索企业全球化

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麦伯良独自出境,艰难地啃下一个个航运大鳄的订单,到如今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各大洲建立了30多家实体企业,中集拥有一大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籍员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给中集打开了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全球化之路。

最初,中集全球化与大部分企业一样,面对着国际市场,积极对标国际标准和借鉴国际技术。如中集用德国技术研发并改造出更好的冷藏发泡技术,用英国技术改造出更好的液体罐箱和折叠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集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2003年开始,中集首次走到国外以收购的方式加大对国际技术和国际人才、国际品牌的吸纳,相继收购国际知名制造业企业,成功拓展自己的“国际版图”。

大量国际人才的加入,国际化管理经验的融入,丰富了中集的国际化内涵,使之形成一套“全球营运、地方智慧”的营运理念,即运用全球营运体系为各公司输入更规范的董事会管理、采购、市场等资源,同时又充分尊重当地管理团队决策权。

中集的管理团队称,中集正将全球的技术、全球的经验发展为中集的底层技术和底层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出中集特色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管理哲学,能够以一家中国企业为主导,按照全球化市场最优配置的理念,配置全球的资源。中集在中国建立的用于半挂车全面升级的“灯塔计划”,将全面输入欧美改建当地产线,而美国公司的CEO则有机会去做英国公司的董事。

中集管理层表示,中集作为中国探索全球化的企业代表,给全球化带去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企业的价值正越来越丰富,角色也越来越多元化。麦伯良说:“虽然全球化会有波动,但我坚信大势不可改变。”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