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丨摘掉博士帽:假装做学术的越来越不好混了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8-10-22 21:51
摘要

其实,学术也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智力游戏,是拿来“玩”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

国外一个名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的网站近日显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清华深研院”)有学者的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学术期刊网站撤稿。10月21日晚清华深研院对此作出了回应。

清华深研院作出的说明中,有两点给我印象尤深。首先是处理结果有力度——相关研究生已于去年4月被撤销博士学位,其导师也于2017年6月被停止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其次是表明了相关研究生的导师对这件事的鲜明态度——2016年3月收到对学生所发表论文可能存在学术问题的举报后,立即组织对学生读博期间发表的全部论文进行核查,在发现同样存在问题后与出版机构沟通,提出全部撤稿的要求,组织核查学生博士学位论文发现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还记得2017年4月,曾隶属著名国际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肿瘤生物学》发声,撤销杂志收录的中国学者的106篇论文。事件曝出后,有人跳出来说,造成这些论文被撤稿的根本原因,是出版社在审稿环节有严重的管理漏洞,而这个漏洞又被国内的论文翻译服务公司发现和利用,并不是说论文本身造假。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的结果是,除了审稿环节有问题,其中12篇论文是向第三方机构买来的,9篇内容造假,6篇是作者自行提供虚假的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的同行评议意见。之后,造假者纷纷受到各自单位的处理。即便是由第三方机构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作者也受到了所在单位的处理。

和《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涉及到的一些作者相比,叶肖鑫的过错相对较轻。他的论文问题出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这里面没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购买论文这两种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连“自我抄袭”也被纳入“学术不端”的范围,假装做学术的人是越来越不好混了。

其实,学术也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智力游戏,是拿来“玩”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对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来说,从学术研究中可以得到快乐和真趣。但这种“玩”是在遵守学术规范前提下的游戏。现在,遵守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囿于面子观念,不愿对学术不端行为提起彻查,进行严肃处理。而清华大学和清华深研院对学术不端的学生的严肃处理,则提供了一个彻查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样板。

前不久,2018年诺贝尔奖除文学奖项外已全部揭晓。许多人又开始讨论为什么有些国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其中的原因肯定不少,但最起码的一条应当是大家都来做真学术。如果做真学术的氛围不浓厚,讨论“钱学森之问”也不会有多大底气。让假装做学术的人“玩”不下去,也是对做真学术者的正向激励。把因为学术造假而混上的帽子摘下来,是一件好事。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