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荟同学校、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下称“TBSI”)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TBSI位于深圳南山智园的校区举行。仪式由荟同学校和清华伯克利双方机构主要领导主持。TBSI院长张林教授、副院长陈伟坚教授,荟同学校主席兼CEO魏克礼(Chris Whittle)先生,荟同学校副主席兼全球总校长、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杜宁凯(Nicholas Dirks)教授和荟同学校副主席兼全球总裁、前波音公司中国区总裁唐义恩(Ian Thomas)博士等领导出席仪式。
杜宁凯教授致辞
签字仪式上,杜宁凯教授与张林教授先后致辞,并分别代表荟同学校和TBSI签署了备忘录文件。两位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两所在使命和教育教学理念上高度契合的世界级创新型教育机构,荟同学校和TBSI计划藉此建立荟同深圳校区及其卓越中心课程项目与TBSI的深入合作关系,建立具有全球开创意义的新型K-12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并为深圳和全球的教育、学术群体和广大社区创造持续的价值。
张林教授致辞
卓越中心(C.O.E.)是荟同全球一校多区架构下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荟同学校的每个校区会基于所在城市、地区或国家的特色设立卓越中心,使学生在自己热爱的专门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学习、研究的机会。利用校区所在城市的优势资源,荟同与本地大学、企业和文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导师指导和大学先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针对其所感兴趣的领域与全球一流的专家交流和学习,从而掌握未来改变世界所需的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荟同深圳校区是荟同全球首批两个校区之一,依托深圳在科技创新、工程设计、创客社群和供应链领域的全球顶尖资源,其卓越中心主题定位为“科技创新与设计”,着重为荟同学子提供科学研究、机器人工程知识技能、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工程创新与创业,以及艺术与设计等领域的优质深入项目制和体验式学习机会。通过与行业最顶尖的专家一起工作,学生将在专业领域获得长足的进步。卓越中心的学生项目研究方向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在负责人和导师团队的引导下,学生将关注全球层面的重大议题,为世界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而TBSI作为深圳拥有全球顶尖师资的国际化、跨学科、产学深度结合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正是荟同学校合作的完美伙伴。
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希望将荟同具有前瞻性和科技创新性的高中项目,及其对跨学科STEM教育和创客文化的培育,与TBSI作为国际化研究生院在前沿科学各领域打破学科界限的努力充分结合,为各自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成长与教学机会。按照合作规划,荟同学校的学生将通过卓越中心项目,在TBSI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实习,部分成绩优异的荟同学生还有机会在TBSI修取课程学分。TBSI的教师和来自全球各地的访问教授们将在荟同卓越中心担任导师,并为荟同学子开展讲座和讲学。荟同则会为希望从事K-12教育工作的TBSI研究生们提供在深圳卓越中心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并优先录取TBSI教师及其来自世界各地合作大学的访问教授子女。
荟同和TBSI也计划通过合作的建立,开创全球高等教育与K-12教育的深度合作的新典范,探索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手段,以及各类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创新。未来,随着荟同在更多城市建立校区,以及TBSI全球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合作也将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区域。
【读特新闻+】
关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简称TBSI)是清华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建立的,秉承“学科交叉”、“国际化”和“产业伙伴关系”理念,致力于探索“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深圳发展需要,围绕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 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 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等建立3大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两校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教育与研究体系。TBSI汇聚全球一流的师资团队,三分之一来自清华大学,三分之一来自伯克利加州大学,另外三分之一将在全球范围选聘最优质的师资。同时,TBSI还邀请工业界导师加入,特别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国际体系。TBSI产业顾问委员会(IAB)由腾讯、大疆、比亚迪、中兴通讯、思科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组成。TBSI将面向工程技术、贯通文理工商、跨越中西文化,努力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国际教育合作、助力解决全球性社会与技术问题发挥示范作用。
关于荟同学校
荟同学校旨在打造首个面向未来的全球高端私立教育网络, 其创办人是美国教育改革家、全美“特许学校革新运动”领导者魏克礼先生。荟同将与当地合作方携手,在全球主要大型城市建立校区,服务幼儿园到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及其家庭,汇集世界最前沿教育教学成果,提供以个性化学习、面向未来、全球交流和全人发展为主要特色的优质基础教育。荟同的第一批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深圳前海和美国华盛顿特区,拟于2019年秋季同步开学。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