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蓝皮书: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规模低于预期,预计在1万亿以内
读特记者 李萍
2018-10-20 17:41

10月20日,由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

该养老金融蓝皮书指出,基本养老金投资规模低于预期,预计在1万亿以内,保底保收益模式不利于长期增值。

蓝皮书认为,尽管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超过4.39万亿,但是预计最终委托投资运营资金规模可能在1万亿以内。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各地留存保障日常待遇支付的规模较大。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明确委托投资的基本养老金在留足12个月备付期后,才进行委托。从全国来看,截至2017年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规模4.39万亿元。根据2017年全年支付3.81万亿的规模,总结余一共可支付14个月。如果都按照留足12个月的方式进行委托,那么只能有6260亿元可供投资,说明增长空间不大,已经趋近饱和。

二是尚未委托的地区资金体量有限。目前已经签署委托投资管理合同的14个地区加上此前已经委托的广东省,2016年基本养老金结余规模合计达到2.98万亿,占到当年全国基本养老金总结余的80%以上。其他16个尚未委托的地区基金结余合计仅为7327亿元,即便进行委托,规模也不会很大。可见,基本养老金未来的投资运营增量空间已经比较有限,主要来源可能还是目前已经委托的15个地区进一步追加委托。

蓝皮书指出,已经委托运营的基本养老金采取保底保收益模式,不利于基金长期增值。目前已经有14个省市地区进行了基本养老金委托投资运营,期限5年,采取了保底保收益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资产配置必须以合同期为限,投资趋于保守,实际上是牺牲了可能获得收益来确保本金安全,不利于基金长期保值增值和积累壮大。其实,各省市地区委托运营的基本养老金是各地留存够待遇支付金以后的余额,已经充分考虑支付需要,一个合同期结束需要赎回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部分资金应该具有较强的风险容忍度,可以承受短期市场波动,可以设定更长的合同期和考核周期,以实现更好收益。以全国社保基金为例,全国社保基金并未设立保底保收益的投资政策,但是从成立至今,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8.44%,实现了良好回报。因此呼吁各省区和地方,兼顾养老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着眼长期改变保底保收益模式,充分发挥养老金长期属性,长期运作长期考核。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