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附中教师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
读特首席记者 姚卓文 文/图
2018-10-17 21:13

近日,第六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在银川举行,深圳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深大附中”)汪中明老师以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创新设计以及精彩的教学组织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誉,赢得了本次比赛的一等奖。这是继生物学科杨丹燕老师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比赛金奖,数学学科林伟芬老师获全省第一名、特等奖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决赛后,深大附中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又一次获得大奖。

据悉,深大附中参加本次比赛的汪中明老师教龄刚满一年,是此次比赛最年轻的参赛选手。相较于其他参赛选手,教学经验不足,参赛的经历也远远不够。但汪老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读书期间积累的扎实的理论知识,有工作一年间迅速进步的工作实践,有不断思考的创意意识,更有身后深大附中物理组强大的团队。所以,尽管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但是,汪中明老师信心满满。

汪中明老师参赛的优质教学片断为《电容器的电容》。比赛前,汪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斟酌每一个环节;物理组的元老王劲松组长和雷绳聪等老师积极参与,反复指导、打磨。在模拟授课环节,汪中明老师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电容器,使学生更真实的了解到电容器构造及普遍性,并通过小灯泡的发光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电容器的作用。在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时,以往都是用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记录电流方向,缺点是电流短暂难以观察。

汪中明老师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探究,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赞赏。探究电容器两端电压与电荷量的定量关系时,教材都是采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传感器来进行探究,而汪老师通过带电体与不带电体接触,电荷均分的原理,使电容器的电荷量成倍变化,测得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得到电容器两端电压与电荷量的关系。

这个大胆创新的实验设计惊艳了所有评委和观摩老师。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评委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提问,汪老师对答如流,言必有中。深得评委老师的肯定。最终,在评委们的赞许中,汪中明老师获得本次比赛的全国一等奖。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姚卓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