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我国最大的侨乡,海外侨胞遍布全球,侨资企业众多。8月12日下午,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中心、深圳市侨商智库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以“万侨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侨商峰会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作为第二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以下简称“侨交会”)的重头戏,专家学者在峰会上纵论如何在新形势下助推“万侨创新”和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并为如何挖掘“侨资、侨智、侨力”资源,带动华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优势,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献计献策。
第三届侨商峰会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
全球华侨华人广东籍占一半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东投资兴业的侨商企业有6.18万家,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的六成多,累计投资2600多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近七成。全省回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约5.8万人,创办企业3000多家。
在峰会上,4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为海外华人华侨在新时期应对新挑战赢得更好发展以及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支招。
企业“走出去”不要内斗要抱团取暖
企业“走出去”,要怎么样才能走得稳、走得好?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印尼问题专家吴崇伯博士以印尼为例,向中国企业支招。
吴崇伯表示,中国企业到印尼投资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内部竞争、恶性竞争:“很多投资者告诉我,中国企业到外面投资,真正怕的不是欧美的企业,不是日韩的企业,技术也好、资金也好,我们并不缺,最怕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企业,在外面互相挖墙角,恶性竞争,内斗。我觉得这是很大的短板。”
因此,吴崇伯建议中国企业去外国投资,应该杜绝恶性竞争,形成集群化的优势,抱团取暖,最好是中国企业能够建立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同时,吴崇伯建议,投资前必须做好调研工作,尤其是到比较陌生的国家,没调研投资是没办法进行,或者投资以后,有很多血本无归。
以侨为桥获得“一带一路”国家当地主流社会认可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认为,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以侨为桥,走入当地社会。海外华人拥有的最大优势,是既了解中国,又了解当地。所以我们要通过华侨华人走入当地,取得当地主流民族、当地主流公民、当地主流政府的认可、接受,这样的交往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博士也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战略,华侨在海外有非常丰富的创新资源,也有比较宽广的视野,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助推中国建设科技强国。
那么,如何在新时期,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华侨华人的资源呢?张振江认为,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理解当今的华人华侨:“要真正了解被称为华侨华人或者海外华人的人群——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偏好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困难,他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只有了解他们所想,所需,在中国和当地国家建构良性关系,乃至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共赢。”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