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屋顶的框架结构从4层楼顶延伸到5层楼顶,300多个种植箱错落有致地摆放。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首次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区”的目标,随后的市委六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都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要求。目前,全市上下正以具体行动落实这一要求。其中,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走在全国最前列,“冈厦1980”青年公寓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如果没有人带路,要找到岗厦社区这幢有着灰黑外墙的老房子可能还要花点时间。“冈厦1980”青年公寓——深圳首个城中村屋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第一次看到这栋楼,我们感觉回到了30年前。”“冈厦1980”的运营者、本地智慧公司创始人之一彭立都说。2017年,本地智慧携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筑博-联合公设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发起了“愚公计划2.0——冈厦1980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示范项目”。
记者带着好奇来到了岗厦。
岗厦最老的建筑之一
“冈厦1980”第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它的名字。
“这栋楼差不多是岗厦最老的建筑之一。”彭立都说。与许多青年公寓不同的是,本地智慧的项目全部位于城中村。“我们没有使用‘岗厦’,而是刻意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老名字的‘冈厦’,就是希望让记忆里的家重焕新颜。”
输入密码,大门的电子锁“嘭”地跳开,公寓内部清新的日式风格与周边有很大不同。一楼有一大半是公共空间:厨房、餐厅、储物间,甚至有一个10多平方米的影音室。
也正因为属于比较新潮的青年公寓,所以当筑博-联合公设副总建筑师萧稳航和大自然保护协会深圳项目总监虞鑫找到彭立都后,大家很快就这个海绵城市建设的试验项目达成共识。
每个种植箱可蓄水4升
除了名字,“冈厦1980”的结构也比较特殊,共有4层半,2层的一半还是露台,这也让它成为“愚公计划”天然的试验场。
沿着不算宽的楼梯往上走到2楼,露台上的雨水花园——一排排钢结构框架以及框架上嵌入的种植箱、座椅映入眼帘。这些框架起起伏伏,围绕小露台,形成了一个绿色屏障。项目总设计师萧稳航介绍,让绿色成为“握手楼”间透气的屏风,给城中村居住者更多的私密感与绿意,也是设计的初衷之一。
中空的钢架结构外表刷上白色的氟碳漆,隔离成大约长宽33.5厘米、高32.5厘米的格子。“海绵”的秘密就在嵌入格子里的种植箱里。原来,每个种植箱底部具备蓄水层,可截留大约4升雨水。10厘米处设有一个溢流口,富余的雨水可以排至种植箱外,而不会使植物根部由于水太多而腐烂。
“楼顶种植箱的水溢流后,还将汇集、排放到2楼的蓄水罐中。”顺着萧稳航的指引,记者看到2楼的一角有一个蓄水罐。蓄水罐可以蓄水400升,平时不下雨时就可以用来浇花了。
本土植物占三分之一
继续往楼上走,楼顶的海绵设施更加显著。在这里,框架结构延伸出来,从4层楼顶延伸到5层楼顶,300多个种植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其中,甚至还利用空间安装了一个秋千、摆放了供休憩的桌椅。
种植箱里的植物有很常见的肾蕨、绿萝、百香果等。项目的植物设计师刘婷向记者介绍,为了满足低维护、低能耗的要求,她选择了许多深圳本土植物,比如野牡丹、毛稔、石斑木等,占据了绿植种类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她还使用了能够带来滨海景观效果的紫穗狼尾草、黄文万年麻等。
值得一提的是,种植箱一角有一个浮标,可以方便地看到蓄水层有多少水。“一般来说,下一次雨可以够这些植物生存很久。在旱季,也可以根据浮标的指示来浇水。”
放眼望去,“冈厦1980”在周边的屋顶中仿佛一片城市绿洲。实际上,这片绿色屋顶也给住户们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空间。5层的住户阿浩说:“一推门,在屋顶就可以看到绿色,这在城中村里是非常稀有的。”
寄望项目起到示范作用
经测算,“冈厦1980”的海绵设施,可以帮助减少65%的径流,远超海绵城市建设对城中村类型物业的雨水控制要求。
深圳市海绵办副主任曹广德认为,“冈厦1980”项目设计非常别致,在有限的屋顶空间里通过合理的布局,既落实了海绵理念,又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今年年初,深圳出台了专门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并可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我们也希望这种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经验做法,能够得到进一步总结,进行复制、推广。”
作为深圳首个城中村屋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也很有可能是全国同类项目中的首例,“冈厦1980”从构想到实践,从设计到选材,共历时1年多。没有先例可循,参与人员进行了不少探索。萧稳航关注的是,城市发展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他表示,整个项目特地采用低技术、容易复制的方式,就是希望它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