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 我们是否真的“一无所有”?

2016-08-13 00:55
摘要

在这个梦想的黄金海岸,这些“大多数”依然沉默的在这城市寻找就业的机会,前方路程的艰难却又不得不让他们怀疑,大学里的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对于刚毕业的你而言,深圳让更多人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对于深圳而言,你让深圳变成梦想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梦想的黄金海岸,这些“大多数”依然沉默的在这城市寻找就业的机会,前方路程的艰难却又不得不让他们怀疑,大学里的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123233

今天是距离师范毕业生小欣走出校门的第66天,凤凰花瓣撒在时光的河流里,显得气势如虹,在如虹的日子里,坚强有温度的行走在深圳福田区的各个公交地铁站。而6月份,家里人一致决定让她参加老家县城的招教考试,可骨子里面的那份倔强让她跟家人展开了长期的理论斗争。安稳的在当地县城当一名教师,或是到一线城市打拼成为她思想矛盾的焦点。终于一个月后她选择离开家乡,来到深圳。

像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们所学的专业在大都市的职场招聘中,处处碰壁。7月份的高温天气像地铁外面不安分的暖流,可是小欣依然是每天晚上在朋友的小单间里投简历,第二天背着双肩包行走在深圳的各个街道。她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对企业的硬性门槛要求,这让她哭笑不得。站在3号线的地铁上,看着到处满脸疲惫的人们,赵雷的《理想》从她耳机里面响起来,小欣眼泪流了出来。可是,找工作依然还是要继续。记得前几天,她尴尬的跟自己深圳唯一的朋友开玩笑说,想起大学四年让她感受颇深,除了那些所谓的理论知识,在一个文科生满天飞的时代,好像并没有学习到什么东西,或者学学挖掘机、叉车真是一件伟大的决定。

深圳有百分之七十的外来人口,在2016年的750多万的毕业生中,大概有大比例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北上广深来发展锻炼自己。而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染到了大学,也有人指出了大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但是,大学真的让我们“一无所有”吗?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一所好的大学,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塑造我们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

1234334

刚毕业的大学生依然是茫然的走在这个散发无限光芒的城市,他们渴望着机会渴望着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刚出校门的他们在面对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和社会现实状况的时候,大学无用论开始蔓延,上大学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总是这样来发出疑问。

美国哈佛大学在每一位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新老校长都要传递两把钥匙,一把钥匙象征着开启信仰之门,一把钥匙象征着开启知识之门。我们从中可以感悟,有了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人就会放弃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放弃个人利益,追求公众利益。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非功利性”。理想和信仰是不能计算的,有了计算就不是理想和信仰。

或者,像多数人说的那样,读大学的价值在于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那些一辈子不能交往的人;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学会向优秀的人靠近。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素未谋面的故乡。深圳如果是毕业生的第二故乡,那大学带给一个人的东西,让他成为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有温度的人。

在公交车因为找工作睡过了车站,可是我们仍然像小欣一样没有选择放弃,在一个城市坚强下去,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或许是我们在大学里面最大的收获。

来源 信德文化

编辑 实习生 丁嘉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