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函询:防腐前置、春风化雨的新常态
评论员 尹传刚
2016-08-12 15:57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发布消息,中央纪委今年上半年谈话函询中管干部达507件次,“四种形态”的第一种形态得到更多运用。所谓第一种形态,就是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旨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本期“廉议汇”约请三位嘉宾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邓海建(江苏南通 职员):谈话函询不是请客吃饭,谈好了、询对了,既能红脸出汗,亦能治病救人。谈话函询这种手段其实代表了执纪监督的从紧与从严。一方面,在领导干部问题线索五类处置标准中,谈话函询是起承转合的“中间环节”,既是对线索的纾解,也是对问题的明辨。对好同志是提醒、是监督,对苗头问题是敲打、是深挖。另一方面,敢谈、会谈之后,党章党规党纪才能真正“谈”出刚性来。犯大错误的毕竟是少数,小毛病的才是大多数,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简单等同于反腐,在“谈”的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本身就是党内教育的必备手段。总之,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立案审查等“洪荒之力”,亦需要谈话函询等寻常功夫。

李晓亮(四川成都 媒体人):防患于前,总好过事后补锅。函询诫勉,防微杜渐,早发现早治疗。重疾脱层皮,基本难痊愈。刮骨疗毒,拔除烂疮,还得剜掉一大坨肉呢,治好也剩半条命了。春风化雨般的防腐前置,将一切有违法纪的肇事之端,惹祸之苗,暴露扼杀于崩塌爆发之前。这是对当事者的爱护,也是对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最大保护。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从党员干部腐败落马的案例数据分析来看,其贪腐行为都有一个由小及大的过程。往往是在苗头还小的时候,容易被忽视掉,甚至不以为意,也没人提醒,监督部门也鲜有查处,导致党员干部思想意志放松,逐步放开胆子大肆贪腐。可见,对于党员干部的腐化要保持警惕性,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在刚有苗头时就要有所警觉,通过谈话函询加以告诫,以达到拯救效果,避免党员干部滑下贪腐深渊。

而从中央纪委运用“四种形态”的具体情况看,第一种形态运用得最多,正是贯彻了这样的宗旨,及时提醒教育,可防止党员干部的思想“出轨”。这样既能达到告诫效果,也是在保护党员干部,让错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整理 尹传刚)

特报清言

用好谈话函询等“药方”,及时抓早抓小

读特评论员 尹传刚

如何避免“要么好同志,要么阶下囚”?针对苗头性问题,执纪监督早发现早提醒的“药方”明显增多。 形式更温和、方式更灵活的谈话函询就是“药方”之一,运用得宜,可有效避免党员领导干部滑向腐败犯罪的深渊。

谈话函询,抓早抓小,是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贯方针的体现。组织上有责任对那些游走在违规违纪边缘的干部,提出批评。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这样的动作和状态,生动形象,含义清晰。有严肃严厉而又不失善意的提醒,有猛击一掌而又不重创致伤的告诫。

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是“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具体实现形式。破法必先破纪,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避免小错积成大过。这样,纪检部门的工作才能真正聚焦在监督执纪问责上,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职能有了明确的界限。在 “四种形态”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第一种形态,在这上面下功夫,是实践“四种形态”的关键。

古人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意思很明确,批评教育仁至义尽了,再不听,就要自己承担后果。同时,也不能光说教而不肃纪,高高举起却又轻轻放下,使纪律毫无威严。这样恰恰是把人害了。

编辑 小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