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的“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于28日下午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怀沙现场宣读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为展览开幕发来的贺词。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负笈雪泥(留印前)、天竺求道(留印期间)、鸿雁归来(回国后)三个部分,展出常秀峰创作的中国国画、印度画、素描写生、工艺设计稿、书法等共计130余件作品。
常秀峰于1915年出生于安徽,有着深厚而博学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曾入国立艺专学习,蒙受徐悲鸿、丰子恺、溥心畲、潘天寿、傅抱石、郭沫若、张大千等艺术大师指点,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47年经徐悲鸿推荐前往印度国际大学留学,学习印度艺术;后回国在家乡安徽从事文博工作,晚年他在深圳度过了隐居的晚年生活。
开幕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以及学生们前来观展。观众津津有味的在每幅作品前仔细欣赏。记者看到,不少观众驻足在《何处是归程》这幅作品面前观看。在上世纪90年代,该作品在安徽博物馆展出时也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常秀峰的写实作品《何处是归程》创作于1948年,表现了他悲悯众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寒冬雪夜,一位孤苦伶仃的印度老人蜷缩在火车车窗旁,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观众刘女士看完之后内心很触动,她告诉记者,“画家用准确的造型、独有的创作技法,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颠沛流离的老人形象,让人动容。”
常秀峰作品的清雅颇得宋画的精髓。艺术爱好者马飞特地从龙岗前来观展。他非常喜欢《翠叶雪花》这幅作品。“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常秀峰先生运用对景写生手法,将中国传统宋画技法融入画面中”,他告诉记者。
常秀峰与其叔叔常任侠的书信展览部分也吸引着不少观众停下来细细品读这些来信。横跨大半个世纪的书信往来生动的记录着叔侄两人的交往。观众从中一窥两人共休戚、互慰藉的深厚交情。
据悉,该展将展至10月14日。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