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危险源管控基本功!“大咖”做客安全大讲堂传经授道

读特记者 戴晓蓉 实习生 何思雨 通讯员 王伯文 文/图
2018-09-28 17:24
摘要

9月28日上午,由深圳市安委办、深圳市安监局主办,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承办的“2018安全大讲堂”系列讲座之《安全风险管控基础——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授课在市民中心举行。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降低安全风险,对危险源的识别管控是“基本功”。9月28日上午,由深圳市安委办、深圳市安监局主办,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承办的“2018安全大讲堂”系列讲座之《安全风险管控基础——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授课在市民中心举行。全国著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家、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东北大学陈宝智教授来深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人员热情开讲。来自全市各相关单位、各基层的数百位安全生产人员到场聆听。

抓住要害  专家“出招”如何管控危险源

据了解,本期安全大讲堂围绕危险源管控主题,系统介绍有关安全风险基本概念及风险管控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期间,主讲嘉宾将从事故致因理论出发,介绍两类危险源及其辨识与控制,以及安全风险定性、定量评价技术等,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提供安全工程方面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陈宝智教授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伤亡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险源是危险发生的根源,可能导致人的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现代企业应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以人为本是安全生产的核心,安全效益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危险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决定了事故的严重程度。控制第一类危险源的基本措施是工程技术,例如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此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他指出,重点是控制第二类危险源,从而保证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降低危险的措施包括减少设备故障或失效,提高可靠性,维修保养,用机器人代替人,培训人员等。

百花齐放  全面推进鹏城安全文化传播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实现城市安全发展,安全文化建设是重要基础。2017年4月,深圳被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为安全文化建设试点城市。市安委会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和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经市政府审批同意,于今年1月份制订印发了《深圳市安全文化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确立了“始终坚守安全红线,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安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提升全民安全素质,让安全成为全体公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有深圳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的指导思想,努力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引领、带动示范,为全国安全监管系统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也分别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工作局面,全市安全文化氛围进一步形成。

“安全大讲堂”活动,是市安委办、市安全监管局推进全市安全文化建设的“亮点”工作之一。2016年至今,该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6场,邀请了国内安全生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前来授课,主题包括安全文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执法守法与履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等,线上线下受众超过2万人次,涵盖了安全监管干部、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等,对获取安全生产前沿理论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全民安全文明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安全大讲堂”已成为深圳安全文化建设的闪亮品牌。

关口前移  不断提升基层安全管理能力

深圳市安委办副主任、市安监局副局长丁海成出席安全大讲堂活动并表示,安全生产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安全风险的管控对于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陈教授系统介绍了有关安全风险基本概念及风险管控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我们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有指导意义。”

他指出,通过大讲堂这样深入系统的学习,可更好地帮助一线安全生产工作人员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的目标。

他同时要求与会人员,将授课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将“我要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传递给身边的同事、朋友及家人,提升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切实凝聚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减少事故的发生,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读特+


专家简介:

陈宝智,东北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曾作为东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主线的安全理论体系,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理论。出版了《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等学术著作;主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曾获原劳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曾获冶金部教改成果一等奖;编写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安全原理》和《矿山安全工程》,其中《矿山安全工程》曾获原冶金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沈阳市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曾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实习生 何思雨 通讯员 王伯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