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龙岗分会场现场。
群贤毕至、智库云集。昨天,第六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龙岗分会场拉开帷幕。此次盛会上,作为东道主的龙岗区,以深圳国际低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案例,以城区绿色低碳引领转型发展为主旋律,集中讲述低碳发展的“龙岗故事”,发出了龙岗“好声音”。
龙岗区委书记张勇表示,龙岗将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低碳、节约、舒适、品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集生态、文化、产业、休闲为一体的“山环水润”城市格局,打造深圳“生态高地”。
龙岗区区长戴斌表示,龙岗将秉承“高端低碳”的追求,把绿色低碳的理念和基因融入发展、推动发展,继续探索深化绿色发展,特别是增强产业的“绿色”含量,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集中讲述龙岗的“低碳故事”
今年,大咖云集深圳国际低碳城,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龙岗,以“现代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主题分别展开头脑风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等重量级嘉宾参会并发言。
作为东道主,龙岗区在这次“低碳盛宴”上捧出了独家烹制的“绿色大餐”,让各国来宾纷纷赞叹龙岗的“蝶变”。与会专家表示:深圳国际低碳城的价值,并非只是深圳乃至龙岗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探索、城区发展经验的输出;它更是一种聚合,是在此领域内的一次国际盛会,一定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城市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
刘燕华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龙岗区探索出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恰恰可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全新的案例。来自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的专家说,“了解到龙岗区早期产业形态以‘三来一补’为主,如今成功甩掉旧的发展模式,建起的深圳国际低碳城令人称叹。”
不少明星企业积极参与此次低碳论坛龙岗分会场的相关活动,“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比亚迪、华侨城集团等,结合他们的专业优势,参与分论坛承办。
国际低碳体验中心。
作为此次国家低碳论坛的相关配套活动,论坛期间,两个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区的项目开馆,分别是龙岗国际低碳城体验中心、深圳市首家致力于低碳启蒙教育及低碳理念推广的少儿科技展览馆“C宝之家”。国际低碳城启动区老旧客家围屋通过修复改造,成为融合传统客家文化与现代科技、宣传低碳理念的龙岗国际低碳体验中心;深圳市首家致力于低碳启蒙教育及低碳理念推广的少儿科技展览馆“C宝之家”落户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A馆,填补了国内幼儿低碳教育的空白。
按照主论坛组委会部署,在深圳会展中心8号馆同时举办龙岗绿色发展主题展,120平方米综合展区,宣传近年来龙岗区在城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汇集龙岗多家优秀企业进行联合展览;同时在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对参加论坛企业的优秀产品进行展示。
成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风向标
目前,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中国第一笔碳市场交易在这里诞生;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先技术蓝天奖在这里发布;国家低碳技术展在这里首次呈现;论坛已经成为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成为各方探讨前沿话题、分享智慧成果、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为了办好本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的分会场,龙岗成立低碳论坛分会场组委会,组委会在分会场的主题及策划上动足了脑筋、费尽了心思,还专门邀请了美国低碳领域的知名专家咨询指导。
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论坛筹备工作遵循“专业化、国际化、低碳化、实效化”四大原则,如对标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主会场的服务标准和指南,选聘和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提升专业化办会和服务保障水平;引入世界自然基会会、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等知名国际机构共同办会,按照国际标准开展论坛活动策划、会议组织、会场布置、嘉宾接待和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
专业化。对标论坛会务服务标准和指南,选聘、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提升专业化办会和服务保障水平,展示龙岗国际低碳城的良好形象。
国际化。引入世界自然基金会、“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等知名国际机构共同办会,充分引导论坛国际嘉宾参加龙岗分会场活动,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开展论坛活动策划、会议组织、会场布置、嘉宾接待和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提升分会场活动国际化水平。
低碳化。运用信息化、智慧化办会手段,全部使用绿色、可回收材料进行会场布置和场馆搭建,最大程度使用电子会议材料,减少过程纸张浪费,会场接驳、嘉宾接待均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
实效化。通过专家演讲、边会交流、一对一洽谈、产业博览会、重大项目签约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龙风区产品、技术、设备走向国际市场,为龙岗绿色经济发展服务。
绿色低碳为龙岗发展注入新活力
龙岗分会场所在地——深圳国际低碳城为龙岗绿色低碳的探索提供了最佳实践应用机会。
低碳城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向社区完全开放,目的是在此探索社区共享模式,建设开放式的公共资源,开展社区、校区、园区共享公共设施探索,以低碳城建设带动社区转型发展。“国际低碳城将传统的低碳技术展示上升为‘一公里低碳生活全体验’,市民可以在这里体验微缩城市、模块生长、低碳技术展示。”龙岗区低碳城办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深圳国际低碳城一景。
这几年,国际低碳城优先导入高端低碳研发资源,以点带面形成低碳产业集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步显现。以启动区为抓手、以拓展区为重点,龙岗成功引进了柔宇科技产业化基地、太空科技南方中心“三位一体”项目、“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等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和优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
“绿色低碳为龙岗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龙岗区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龙岗区充分依托国际低碳城、坂雪岗科技城等“4+2”重点区域,规划布局低碳产业、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元素,不断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加快实现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为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创造了新空间,为城区环境优化打造了新亮点。
今年以来,国际低碳城还积极探索产业土地供应试点改革,紧抓龙岗成为全市规划国土改革试验区的契机,突破土地空间紧约束,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包括:创新产业供地模式,推进裕富照明、光祥科技等作为中小企业联合拿地建设联合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的试点改革工作,加快实施占地近20公顷的全普半导体项目作为先租后让供地模式的试点项目等。
循序渐进推动片区开发建设
“国际低碳城整个片区创新载体互动互联、功能定位合理清晰、支撑系统高效持续。”龙岗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管理署负责人如是说。
该负责人介绍,这两年,国际低碳城大力推动片区统筹整体开发,通过调布局留空间,综合运用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和复合利用等组合拳,按照“大集中、多组团”结构布局,以“规划统筹、片区统筹、建设统筹”的思路,通过“核心区—拓展区—全面域”分层次推动片区开发建设,循序渐进,有所侧重,落实产城融合质量型建设深度发展和片区统筹整体开发,释放土地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实现产城融合。
在核心区层面,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功能布局,策划建设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龙岗国际低碳体验中心和低碳乐城等优质项目,切实提升城市品质,推动核心区打造成为集文化会展、特色博物馆、科技总部、商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在拓展区层面,通过开展城市设计、详细蓝图等强化拓展区控规的指导作用,加快坪西片区“整村统筹”首期规划建设实施,盘活丁山河沿线片区土地二次开发,引导社区转型发展,塑造生态山水格局,实现片区统筹开发。
在全域范围层面,一方面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清退与线外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的联动实施机制,推动土地空间瓶颈制约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重点以“节能环保产业园”、“全普半导体”等重大产业项目为片区开发突破口,通过局部规划调整、指标腾挪、盘活闲置土地等方式引进优势产业,激发创新活力。
把绿色低碳融入城区规划布局
近年来,龙岗区以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为重要抓手,把绿色低碳融入规划布局、环境营造、设施提升、产业集聚等城区建设的方方面面,精心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样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
“深圳国际低碳城持续完善规划管控体系。”龙岗区重点区域署负责人介绍,低碳城开展片区重要廊道城市设计、控制单元详细蓝图全覆盖、梳理连片潜力用地拓展土地开发实施路径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重新校核功能定位和评估规划实施,强化上层次规划转化落实,以更高水平传导、承接新一轮总体规划新定位、新功能。
目前,深圳国际低碳城全面梳理既有规划,对40多个既有规划进行梳理,系统整合低碳绿色、土地空间和产业规划等研究成果,重新校核功能定位和评估规划实施,完善构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和绿色产业等建设标准指引体系。同时,强化规划管理力度,在梳理基础上有的放矢,开展丁山河沿线片区等重要廊道城市设计,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特色突出山水廊道、城市轴线、天际线等自然特色,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不同功能的有机融合。
“低碳发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低碳促进龙岗区有质量的发展。就是在保证经济活力的前提下,控制碳排放增长,降低碳排放强度。”龙岗区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推动低碳、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呢?龙岗的经验是:政府做大环境,企业做微环境;市场伸出手配置资源,政府再握住市场的手,让创新者有平台,让低碳环保者有舞台,让创新、低碳成为龙岗发展的新名片。
【相关报道】
“龙岗绿”“龙岗蓝”刷爆朋友圈
“龙岗蓝”
2017年,累计建成公交专用充电桩1648个、社会公共快速充电桩1003个、小区停车场慢速充电桩1995个,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增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项目49个,绿色建筑面积360.6万平方米。完成宝龙科技城核心区、天安云谷产业园2个园区循环化改造。
空气质量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5天,优良率达91.8%。
“龙岗绿”
规划大中心城环、坪地环、横岗环、布吉环的“1+3”四大绿环。新建和改造公园48个,实施了188个绿化及景观提升项目。建成花漾街区11个,其中天安云谷花漾街区被评为“美丽深圳”绿化提升优秀项目。
全区生态控制线面积182平方公里,占辖区国土面积的4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公园数达到19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6平方米,绿道500多公里,初步形成“出门入园,推窗见景”的绿色体验。
“龙岗清”
全面推进治水提质,全区62条河流实现区、街、社区三级河长制全覆盖。启动104个治水提质项目工程,新建雨污分流管网458公里,消除排污口598个,敷设截污管22.7公里,清淤河道18.99公里,总清淤量15.4万方。
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建成区6条河流、非建成区3条河流均实现不黑不臭。5条河流达到或优于V类水考核目标,全区10条河污染指数降幅超过30%。
“龙岗洁”
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稳步推进,升级改造垃圾转运站28座,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八大分流体系,大件垃圾实现100%人工拆解资源化利用。全面开展“厕所革命”,升级改造公厕67座。累计清理卫生黑点16万处,清理乱张贴341万多宗,全区371个城中村已基本完成净化整治,达到“地面净、立面净”目标。
2017年,龙岗区在全市环境卫生指数测评中的成绩稳步提升(8月排名全市第五、9月第三、10月第二、11月第一),2018年龙城街道4个月位列全市各街道第一。
“海绵城市”
龙岗区抓住深圳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契机,规划了“三环五水、蓝绿交织、散点星罗、城水共融”海绵空间布局,提出了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四大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目标体系,构建了从三大流域到119个排水分区的四级分区径流管控体系。编制了“4+2”6个重点区域海绵城市详细规划,以试点片区的连片效应带动全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017年全区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94项,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完工43项,全年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0.2平方公里,位列全市第一。
【相关链接】
深圳国际低碳城重大项目巡礼:国际低碳体验中心
项目位于新桥世居,紧邻会展中心西侧,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项目将通过征收+统租方式对围屋进行修缮并改造升级。项目以客家围屋为载体,以客家生活为样本,以低碳内涵展示为支撑的特色博物馆,运用光电技术、多媒体、故事线等多种生动展陈手段,强化低碳博物馆的互动体验性,在修复客家文化古建筑同时兼顾文物活化利用。
低碳乐城
项目位于丁山河与盐龙大道交会处东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龙岗区政府为完善国际低碳城片区公共和商务配套设施。项目拟改造成为集精品酒店、特色公寓、低碳办公、配套商业的绿色二星微综合体,为深圳国际低碳城营造低碳、生态、高端、功能完善的服务配套。
中美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
项目位于丁山河与盐龙大道交会处西侧,占地面积11037平方米,建筑面积62874平方米。主要开展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建设技术研究、中试和推广、低碳产业孵化,产值约3亿元。项目不仅在碳排放控制、环境质量提升、建筑工业化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同时是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社区绿色体系,智慧建造运营的样板。项目建成后整体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年建筑能耗不超过400万千瓦时,项目年总碳排放不超过3000吨。
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
项目捆搭占地近30公顷的道路、公园、河道等公共配套设施,对核心区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开发,将建设成为低碳城地标典范项目,全面推动核心区打造成为集文化会展、特色博物馆、科技总部、商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约16.7万平方米,产业约10万平方米。
全普 MEMS 微激光产业化项目
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200亿元人民币,包括建设全普半导体科技(深圳)公司总部大楼、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及产业孵化基地,主要用于激光器、MEMS 芯片、激光模组和终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及测试。项目计划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