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客家茶果成品展示
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深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鹏新区共有3个区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是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至此,大鹏新区18个区级以上非遗项目中,省级4个,市级4个,区级10个。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传承人文巧环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的一种客家传统饮食制作方法,将糯米、粘米浸泡后磨成浆或打成粉团,包裹丰富的食材,蒸煮制作成糕点。起初,茶果用于祭祀,后来广泛用于春节、清明、十月朝、冬至等节庆与婚嫁、建房等客家日常礼俗,客家方言俗称“粄”,现主要流传于葵涌办事处高源及其周边社区,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聚居区域。
南澳海胆粽原料
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是主要流行于大鹏新区南澳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饮食制作方法,传承至今已有五代。南澳海胆粽不仅是端午民俗食品,而且作为茶点成为南澳人日常饮食重要组成部分,畅销国内珠三角、华东、港澳地区等,远销海内外。
开展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非遗进社区活动
南澳,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最南端,海岸线长达65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渔港资源,尤其盛产海胆。清代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三舆地图就有将海胆蒸煮食用的相关记载,“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的俗语在南澳广为流传,海胆粽是南澳人在长期迁徙与实践过程中,结合当地气候、物产、风俗形成。
包好的海胆粽
传统上,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由家庭女性长辈口耳相传。2004年,传承人张长妹开始规模化生产,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开始社会传承。
(原标题《大鹏新区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