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城市大脑,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南方+
2021-04-26 16:16
摘要

用绣花功夫精心“绣”出城市品质,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近年来,深圳积极对照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目标任务,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全力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从远古到现代,城市的更替证明了人类具有以深远而恒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未来的城市该是什么模样?作为广东“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在摸索中前进,给出了方向。

深圳发挥“最互联网城市”优势,以“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为目标,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在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在深圳正式成立

4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视时间和效率为生命线,40年后,深圳要创建数字经济样本城市,其中一条主线贯穿不变:对服务质量、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追求,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关切。

深圳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具有未来感和想象力的城市是“聪明”而“睿智”的,它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用绣花功夫精心“绣”出城市品质,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近年来,深圳积极对照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目标任务,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全力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在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100平方米的高清LED大屏上,滚动显示着这座城市经济运行、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14个专题信息。全市82套系统、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已完成接入。

该中心掌握200多项城市生命体征监测一级指标,像能感知、会思考“大脑”一样,指挥着智慧城市运行。

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以40年的时间快速完成了城市化。未来,信息化将是引领城市更趋智能,推动精细化管理,破解城市治理顽疾的一项重要途径。

在构建未来新型智慧城市方面,深圳先行先试,率先探索。早在2010年,深圳提出了“打造智慧深圳”的概念。

2018年,《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出台,率先从顶层科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六个一”总体建设目标:即“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

今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明确指出到2025年,深圳将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智能体,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深圳荣获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使能技术”全球大奖

“幸好有电子证照,不然就白跑一趟了。”近日,李女士到宝安区新安街道进行生育登记,却忘记带实体结婚证,在工作人员介绍下,她从“i深圳”APP中,调出了“电子证照”,顺利办结业务。

便民惠企,一个APP就能办完所有事

如今,在深圳办事越来越方便。深圳已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且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都进入了“i深圳”。“i深圳”是深圳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目前汇聚融合全市8245项服务数据,累计注册用户数1418.1万,实现“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

在深圳开车,一路畅绿是什么样的体验?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共有574条绿波带,涉及1742个信号灯路口,累积绿波道路总长为520公里。

所谓“绿波带”,主要设计在干线道路,通过交通信号灯主动优化信号配时,让红绿灯“随机应变”。这是智慧交通的应用之一,有效缓解了深圳市内交通压力,保障道路畅通。

这些智慧城市的场景在深圳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深圳机场,一张脸畅行无阻,旅客可全流程自助乘机;深圳市卫健委全面开展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在全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电子健康码”,市民就诊时间大幅减少;只需刷刷脸公积金就到账了,不用去排队申请……

“智慧城市最终应用的智慧化主要体现便民、高效、绿色环保、提升社会生产力等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白皮书》指出,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实现、逐级衍化。当发展到达 3.0 阶段时,城市就将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演进能力的城市智能生命体。

收到260件个人破产申请、优先受理8名个人债务人的破产申请……4月12日,深圳个人破产条例实施首月情况公布,社会各界都在等待深圳个人破产“首案”诞生。

法治化是城市社会治理的背景色。深圳个破条例的出台,可谓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的缩影。

福田区司法局推出深圳首个应用于社区矫正的微信小程序。集约高效管理,保障社矫对象合法权益。

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圳制定和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23项、地方性法规71项,制定政府规章16项,让社会治理“有法可依”;

出台《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等法规,让社会治理难题“有法可解”;

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让社会领域矛盾纠纷“有法可循”。

面对基层矛盾纠纷,深圳也在将重心前移、下移,将工作做在矛盾纠纷之前,让司法在社会治理中体现更大价值。

盐田区盐田街道就是一个生动例子。去年3月,名为“三前移”(信息摸排前移、宣传引导前移、多元调解前移)的基层创新项目在盐田街道生根发芽,去年上半年街道各类民事纠纷上交率同比下降51.6%。

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让这座城市的人民满意,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还应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有困难找汤叔”是南山区招商街道文竹园小区居民的“口头禅”,其背后是深圳整合消防、城管、安监等力量,打造高素质全科网格员队伍。疫情防控中,全市网格员执行排查任务430余万次。

“平安深圳”平台打造出来后,86万平安志愿者采集、上报各类线索累计超过1100万条,196万义工成为社会治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市一万多家社会组织在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等领域参与治理、开展服务。宝安西乡街道凤凰岗社区融合各方力量参与反家暴工作,逐步织牢妇女儿童保护网。

从政府“一肩挑”,到多部门联动、社会力量携手参与基层治理,深圳基层治理更加立体多元,一个政府部门良性治理、群众广泛参与、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深圳基层发展壮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发挥自身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强化应用赋能,打好社会治理“智能牌”。

出台社会治理要素统一地址规范和人口、房屋分类分级标准,建立全市统一地址库,形成涵盖2000多万人口、360多万法人、64万栋房屋的大数据库;“块数据+疫情防控”打通信息申报与社区“三位一体”排查管控的通道,累计将1亿多人次信息同步进格落户;打造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办案材料全扫描、业务全覆盖、流程全监督、信息全共享……

天下大治,千载一时。我国提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与国家治理大局紧密相连。

(原标题《深圳:建设城市大脑,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