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 新未来 | 优质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2021-04-26 11:0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常 江

根据个人的体验和观察,我发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闻信息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的时期。这不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新闻受众,也是从一个新闻学学者角度得出的判断。

谁能够生产优质内容

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

技术快速发展是一个原因,技术的狂飙使得内容生产的策略和文化战略无法与之匹配。媒体融合方面我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必须重启内容为王,而且要着重强调内容为王。并不只是说这是传媒业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说在目前的历史和技术条件之下,已经非常紧迫地要回到再次强调优质内容生产阶段。

可能10年前、15年前,大家还会探讨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连接为王。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连接还没有完全建立好,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以把所有人纳入的信息网络,而现有的信息平台已基本实现对绝大多数人的接入。

另一方面,智能算法技术对于内容的精准选择和精准推送,已不存在个人与其想要的信息无法连接的情况。这个时候连接已不是问题,我们才发现当连接无远弗届的时候,内容方面不理想的情况就呈现出来。我们每天被各种各样总体上低质量的信息冲击着,从未来5到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来看,谁能够真正生产出优质的内容,生产出能够经得起人类认知智慧和理性考验的内容,谁就拥有了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到底要不要把主要战略目标放在内容生产上?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党媒集团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化

第二,党媒集团要不要进行商业化运营?我认为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党媒集团的商业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首先,我们国家的媒体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体要代表国家来引领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党媒集团的商业化,难以实现对先进文化的引领。我们的国家体制决定媒体的经营和内容生产需要受到约束。

其次,从新闻用户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一体的商业化、纯粹的商业化,还是一体的技术化、纯粹的技术化,都存在着一个隐患,即对多元的沟通和交流需求有消弭作用。

当我们以比较纯粹的商业逻辑,去组织传播工作和集团发展时,不可避免地要舍弃掉对于一些人群或一些具体需求的服务。

互联网其实并没有带来内容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今天的互联网内容,实现了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内的连接,使得所有的内容经营者,没有那么多具体服务于本地需求的意识,更多的则是放眼全国的受众和全球的受众、全国的市场和全球的市场。 所以,这种向工业化发展的角度,向市场、向盈利靠近的速度,必须要有所限制。

内容生产可探索引入产品经理制度

第三,从新闻终端的设计和运营角度看,要尽量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化,或者说在地化;第二个是分众化;第三个叫做精准定位,也就是所谓的垂直化。

关于新闻内容,对于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生产,我有一个总体的标签,即它应该是产品化的。到底要不要把采编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分开?人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看到目前技术发展与传统新闻生产原则和逻辑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这种矛盾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调和的,调和的连接点就是把新闻生产产品化,我们过去叫做作品化,更前沿的说法是智能化。单独地强调内容和技术,都是过于单纯的策略,调和两者之间关系的做法应该是产品化,即怎样以一种制造新闻产品、设计新闻产品的思路,去调整和实施更有效的内容生产。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欧美国家的主流媒体学习,把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引入新闻内容生产上,引入新产品的规划上。

地方党媒不宜向今日头条

类型的企业转型

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生态环境需要改善,这里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党媒要不要向字节跳动这样的公司转型?党媒的优势、特点和强项,都决定了不应该去对标字节跳动类型的企业。

从全世界范围看,平台性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看上去都很同质化,但实际上价值观有很大差别,技术本身一定是有价值取向的。我不赞成对标今日头条的想法,这涉及价值观认同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我在做互联网新闻研究时,发现一些经典的问题正在回潮,比如说新闻的公信力,我们曾经认为公信力是媒体机构非常重要的生命线,但是这在过去10年被提及的少了。今天我们在建设的战略设计上,如果能够再考虑公信力这样的核心指标,就会对发展前途看得更清楚一些。

(根据视频访谈录音整理编辑,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 夏吉贵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