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巷尾、田头树下,听东莞老人讲述革命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21-04-23 17:37
摘要

为引导群众深入了解百年党史和大岭山革命历史,东莞市大岭山镇推出“红色讲古台”,通过寻找老党员、老战士、革命老人用方言、用家乡话在街头巷尾、在田头树下讲百年党史和大岭山革命历史,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为引导群众深入了解百年党史和大岭山革命历史,东莞市大岭山镇推出“红色讲古台”,通过寻找老党员、老战士、革命老人用方言、用家乡话在街头巷尾、在田头树下讲百年党史和大岭山革命历史,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

4月23日,在大岭山镇连平广场,一颗百年榕树下,88岁的张运财和83岁的刘金有化身“讲古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忆述“小鬼”善战的别样风采和“东纵”无畏的艰苦战争,用平易近人的方言,宣讲党的百年历史和大岭山的革命历史,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更加深刻感悟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切实做到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即使知道有可能被抓打死,也绝不透露党的秘密”

百年榕树,荫泽后人,百年历程,初心如磐。

树荫浓,清风凉。连平村党委书记曾忠民就在树头下,带头讲起连平村的抗日革命历史,并邀请张运财和刘金有两位革命老人上台“讲古仔”。

“当时梅林村有一个叫邝枝的共产党员,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他公开跟一个亲国民党的外号叫蛮蛇的人对着干。蛮蛇的势力很强大,腰间总是别着两把手枪,耀武扬威。邝枝就不怕他,想方设法把他抓起来,为当地百姓出了一口气!”

张运财,1933年生,16岁为游击队放哨和送信。

张运财讲起,他那时候经常被共产党那种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的精神感染,所以他16岁就决定为游击队送信,像身边很多人一样,为保护家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即使知道有可能被抓起来打死,也要做下去,绝不透露党的秘密。”

随后,张运财与青年重走当年游击路,回忆当年烽火岁月,让青年感悟“团结一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甘人后”大岭山革命老区精神,感受连平村美丽乡村新风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群战火中成长的一代人,用接地气的客家话生动展现一场场革命先辈光辉事迹,吸引众多党员群众侧耳聆听,接受一场全面的精神洗礼。重温这段烽火岁月,党员群众也如同这颗苍劲挺拔、常新常绿的老榕树,如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革命烈士们,代代传承着红色基因,用党的伟大精神照耀前行的路,用党的宝贵经验激发工作动力,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是共产党带着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

不忘过去,奋勇拼搏,铭记恩情,山歌颂党。

“我父亲也是游击队有名的神枪手,一枪一个准,但在我很小的时候壮烈牺牲了,我母亲就一边继续养大我们几姐弟,一边支援共产党游击队……共产党没有枪没有炮,也要带我们解放,现在有了枪有了炮,终于不用怕了,大家也越过越好了。”刘金有,1938年生,8岁负责保护东江纵队卫生员的任务,为队员们送餐和隐蔽痕迹。

刘金有讲到小时候艰苦的日子,想到现在美好的生活,忍不住哽咽。她表示,受过的苦没白费,亲朋好友的牺牲也没白费,是共产党带着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让每个人不用担惊受怕,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过去的革命历史、珍惜革命先辈创造的美好生活,感党恩,跟党走。

“听客家话讲大岭山的抗战历史,特别亲切!”现场村民表示这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让她感觉学习党史与自己生活联系得更亲密了。

“吃水不忘开井人,党的恩情爱记心,国强家福人兴旺,血浓似水中国人……”连平村的客家山歌队伍以《山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特色歌曲,用客家话唱出热情,唱出心声,唱出对党的感恩和赞美。

大岭山倾心打造“红色讲古台”、文艺宣传队等一批形式鲜活丰富的百姓宣讲品牌,让“本土”变“特色”,让基层党史宣讲“百花齐放”,让严肃的党史转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群众生活,让党史学习教育知识入心入脑。

(原标题《在街头巷尾、田头树下,听东莞老人讲述革命故事》)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