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交通专家建议:建设慢行友好城市 保障慢行设施和机动车道享有平等路权

读特首席记者 徐兴东 实习生 何思雨 /文 刘羽洁 /图
2018-09-13 22:28
摘要

王雪提出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一流城市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立法权,制定更加具有引领性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深圳标准",在制度上给慢行交通系统以路权保障。

近日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推出“我们需要怎样的慢行系统"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共鸣。记者专访了我市交通专家、市政协委员王雪,她指出,在政府宏观引导和市民绿色出行意识觉醒的当下,深圳具备建设"慢行友好示范城市"的天时地利人和。当下深圳应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特别是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对标国际一流,完善道路设计规范,保障人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设施和机动车道享有平等路权。

深圳市政协委员王雪

对于目前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她建议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创新机制,同时引导市民也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来,推动相关部门凝聚共识、合力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深圳建设慢行友好城市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王雪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从2007年开始就持续关注深圳绿色交通发展。她说:"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绿色发展,在公交电动车、轨道交通、绿色港口建设等绿色交通方面持续用力。新时代深圳提出来要勇当尖兵、再创新局,绿色交通发展应该拿出更新更实的举措。"

她提出,目前深圳已经确立了"轨道为骨架、公交为网络、慢行为延伸"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成为国家确立的首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市。但是对标香港,我们的公共交通规划和利用仍然低效,"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制约公共交通发展;对标东京,我们对自行车的接纳和管理仍然混乱;对标伦敦,深圳对于慢行系统的路权保障仍然无力。

"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探索,交通建设和管理也会有不同的举措,一定是先满足城市基本的交通需求,然后才会追求交通出行的品质。"她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自行车是深圳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那时候道路上也是有自行车道,深南路上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还是有物理隔离的,而且车辆还得要上牌管理;本世纪初,深圳转变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注重发展更加高效的小汽车,深南大道上的自行车道被铲除,机动车道不断地拓宽,但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但是2010年之后,特别是近几年轨道交通成网运行,公交出行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共享单车的出现更是让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在新的发展阶段,市民对于交通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慢行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期间,王雪提出"让自行车道回归,给自行车更多空间,让绿色出行落到实处",市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吸纳这一建议。她表示,现在交通部门也制定了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计划,计划三年新建自行车专用道1000公里,规划、城管等部门也在积极配合实施,深圳提升慢行交通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位于福田区益田路的绿道。

保障慢行交通路权需要完善道路规范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改善慢行交通,但是改善速度和成效仍然满足不了市民的要求。"有自行车道和人行车道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但是如何提供步行、骑行的舒适度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深圳慢行交通改善要实现'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转变还需要很长时间,必须要加大力度建设'慢行友好示范城市'。"

所谓的"慢行友好示范城市",就是慢行交通和小汽车一样享有平等的路权保障,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市民处在一个"慢行安全城市",而不是处在一个"慢行危险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连续成网,路面选用平整舒适的沥青类材料,与周边的地铁公交站、建筑物有完整的衔接,人性化的设置步行休息区、自行车停放点以及风雨连廊等设施,让平整舒适的慢行系统成为更多市民的自发选择。

王雪认为,深圳的慢行交通还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其中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理念滞后,不能适应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我市的道路设计一直以来是优先保障机动车路权为主理念,基本上没有考虑非机动车的路权,自行车交通方式也一直受到抑制,人行道更是被各种设施随意挤占。随着绿色出行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共享单车、外卖快递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道路交通设计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需求。"近几年我一直提交相关提案,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压缩机动车道,恢复自行车道、改善人行道以及过街设施、风雨连廊等,但是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压缩机动车道不符合政府规范等困难。"王雪提出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一流城市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立法权,制定更加具有引领性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深圳标准",在制度上给慢行交通系统以路权保障。

王雪指出:"压缩机动车到并不是减少机动车道,在有限的城市交通土地资源环境下,应该寻求办法实现多方共赢,新建道路要保障慢行交通独立路权,旧路改造也要想方设法保障慢行交通,通过护栏等设施对不同交通形式进行物理隔离。"

提升慢行品质需要发挥专家和市民作用

王雪指出,深圳慢行交通品质提升缓慢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机制问题,相关部门之间难以就品质提成达成共识,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并不清晰,部门之间也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更别说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她认为,除了理清政府相关部门的权责问题和各部门共同担当,还应该借助专家学者和市民公众,通过外部力量推动慢行交通品质的提升。

她建议应该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管理经验,成立专项专家咨询机制,市政府充分授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比如成立慢行交通品质提升专家委员会,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辩论以达成共识,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专家委员会还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推动专项问题解决。"

她还提出,提升慢行交通品质更要发挥市民公众的作用。"慢行交通品质提升不仅要有政府推动,更要有市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慢行交通的实际使用者,每一个市民对于慢行交通的问题最有发言权,市民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路权,并且解决相关的交通纠纷。"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徐兴东 实习生 何思雨 /文 刘羽洁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