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圳”者重返深圳,讲述30余年来见证的故事

读特记者 闻坤 通讯员 饶昕昕 樊星 文/图
2018-09-07 16:06
摘要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建筑,是城市高速发展的最好见证者。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建筑,是城市高速发展的最好见证者。

四十年风云变幻,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身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作为首家参与深圳建设的外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二局)扎根深圳三十余载,用一座座地标“建”证了深圳的蜕变。

7日,在深圳地王大厦、市民中心、腾讯滨海大厦等地标建筑也都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导游”,他们是这些经典工程的建设者,在改革开放40年到来之际,重返地标讲述建设背后的故事。

从蹒跚起步到“深圳速度”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全国都把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次年6月,一支来自中建二局的建筑队伍率先来到深圳。

“当时的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到处是荒草滩和鱼塘,村里只有一条街……”队员翟光恒回忆道,那时的深圳,大家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黄土路,一切似乎都百废待兴。

刚刚进入深圳的这支队伍建设了海沣苑、翠兰楼、翠竹楼等一批住宅项目。当时,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如同阵阵春雷,不断响彻在大家耳畔。要发展!要快!

23层75米高的翠竹楼施工工期仅有18个月,这样的速度对于蹒跚起步的深圳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如何快?这支刚刚参加完唐山援建的队伍想到了在唐山陡河电厂180米烟囱施工中使用的先进液压滑模工艺,他们率先将这项工艺创新地应用到民用住宅楼施工中,使建筑速度大幅提升。

从1982年6月开工到1983年12月竣工,翠竹楼主体结构完成滑升只用了123天,并首次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 而在随后时为亚洲第一高——384米的地王大厦的建设中,中建二局更是以最快两天半一层的速度刷新了这一纪录。自此,“深圳速度”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就是在这种速度下,深圳特区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鱼塘水田消失了,低矮房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万家灯火和闪烁的霓虹更是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经过一番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深圳特区犹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自信满满地迎接未来。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走过拓荒的艰辛,进入90年代中期,深圳特区开始迈向新的发展时期。

深圳特区开始了新一轮的腾飞,中建二局紧跟形势,在继续保持“深圳速度”的同时,致力打造品质工程,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位于“深圳第一路”——深南大道两边的地标建筑。

距离地王大厦不远处,有一座八边形超高层建筑,这就是世界第一高钢管砼大厦——353.8米高的深圳赛格广场,也是首座我国自主设计投资的超高层建筑。3.3万吨的用钢量,两万件钢构件,俨然一个“钢铁巨人”!而将这个钢铁巨人连接起来的是21万套高强螺栓,38万颗栓钉和总长度达80公里的焊缝,焊接工程量之大、焊接质量要求之高是任何其他结构的工程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个硬骨头最后依然被中建二局啃下来。按照国家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要求,允许垂直偏差50毫米,而赛格广场实际偏差仅仅7毫米!

站在赛格广场顶层向西望去,有一处建筑分外抢眼,它呈呈现了鹏城大鹏展翅造型,这就是深圳市民中心。其中,代表大鹏翅膀的蓝色屋盖便由中建二局设计和施工,屋盖总重量约9000吨,面积达6.4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是市民中心最具视觉震撼力的部位,全国最大的异形曲面钢结构大屋盖。为了做好这项工程,中建二局在当时汇聚了各地精英,在施工过程中,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先后诞生。其中“计算机同步控制、整体提升技术”开创了分步提升、高空合拢,多吊点提升爬升混合作业,使用激光测距仪控制各点标高的先例,成功实现了特大钢结构屋盖的整体提升。

从2004年正式启用到现在,市民中心先后经历了多次台风的考验,这只“大鹏”每一次的逆风飞行,都象征着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

从“深圳质量”到“深圳创新”

如果用“敢闯”来形容深圳特区前期发展的话,那么“敢创”便是新时代下深圳发展的关键词。创新也是中建二局的企业精神,在深圳的建设中不断探索新兴的建筑技术、模式,用高速度打造高品质建筑。

作为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摇篮,深圳先后孵化了华为、腾讯、大疆等明星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不到10年时间,中建二局已先后为腾讯在深圳建起了两座独立的办公大厦。

位于南山区的腾讯滨海大厦是腾讯新启用的全球新总部,这座现代化的智能建筑内部相当于一座垂直城市,由两栋塔楼和三道连廊组成,寓意“互联互通”。如何在两栋超高层中架起总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三座钢结构桥梁?要打造这样独特造型的建筑,就必须需要创新的技术。

项目经过讨论研究后决定在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的技术,“这就好比用一个巨人之手,把已经在地面组装好的连廊直接提升到高空。”项目经理朱早孙解释这项新技术。不同于过去小体量的低空提升,这次体量大、高度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引入BIM技术,通过电脑模拟了整套施工流程,确保提升精准度。虽然今天BIM技术已经推广普及,而在2013年,用BIM还是新鲜的探索。

在深圳人看来,创新已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文化新生态,融入到深圳人的血液和骨子里。

黄嘉民是坪山会展中心的一名技术员,他所在的项目是中建二局在坪山区的一次创新尝试。作为该区首个EPC装配式项目正在创造新时代的“深圳速度”——占地8.7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建设工期仅8个月,比同类项目工期快了3倍!

装配式建筑已是一种新的趋势,在这一新兴领域中建二局拥有全产业链的优势。目前也在河源投资建装配式工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新的动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即将来临……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闻坤 通讯员 饶昕昕 樊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