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延养老险拓宽购买渠道 但并非人人都适合

读特记者 张程
2018-09-03 20:17
摘要

继保险公司后,多家第三方平台也加快了税延养老险产品的上线速度。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下称“税延养老险”)的推出,意味着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已开始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这一“第三支柱”发力。继保险公司后,多家第三方平台也加快了税延养老险产品的上线速度。尽管购买渠道不断拓宽,但这一险种是否能受到市场更多认可,仍然有待观察。

消费者购买更方便

税延养老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等机构承保、运营的一种个人型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个人在缴纳保费的一定金额之内可在税前工资中扣除,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税。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指引》,税延养老险产品分为A(固定收益型)、B(固定收益型)、C(浮动收益型)三款,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提及税延养老险,不少消费者仍然不太清楚相关细节,原因在于该产品的试点范围确实偏小,仅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试点;而获批售卖的首批保险公司也多是采取与企业合作为个人办理税延险服务,缺乏直接面向个人的服务方式。

为方便消费者能够直接在网上投保,多个第三方平台加快了税延养老险产品的上线和推广。记者3日从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了解到,该平台目前已上线了税延养老险相关产品,成为全国首家上线这一险种的第三方平台。与前述《指引》相符的是,上线产品共有固定收益型、保底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三款,匹配了低、中、高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需求。

另一互联网巨头京东金融也于近日上线了安稳盈、平衡盈、积极盈三款税延养老险组合产品,同样在风险、收益及结算方式上呈现出一定差异。京东金融副总裁、财富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周宇航表示,目前该产品仍处于预售阶段,待9月正式上线后将面向前述试点地区陆续开放购买入口。

记者使用京东金融的税延计算器发现,一位税前月收入为15000元的上海市民,假如每月投保金额为900元,则他每年可享税延额度为10800元,投保期内,每年能够节省的税额为2160元。

后市如何仍有待观察

对这一政策性保险的推广,各保险公司纷纷积极响应。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上旬,首批取得产品销售资质的保险公司中有12家申报的税延养老险产品相继获批,目前市面上共有40款产品在售。

“它标志着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破题,是‘0到1’的突破,未来预计还将有‘1到N’的发展。”平安养老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甘为民表示。

为此,该公司也在产品服务上进行了一系列升级。“产品方面,在保障资金长期稳健收益的同时,提供更高频次的结算标准;在服务方面,引入了移动端投保、人脸识别、智能客服等科技手段,旨在提升消费者体验。”甘为民说。

记者对比市面上各大保险公司推出的税延养老险产品,发现这些产品大都集中在中低风险领域,主要以前述A款固定收益型为主。一位保险业人士对此指出,税延养老险和其他投资产品的属性不同,长期、稳健是它的特性。“因此这类产品都是以稳定为标准,风险水平较低,其收益率也不会太高。”

但是否每个人都适合购买税延养老险呢?事实上,该险种对纳税额较高的高收入人群吸引力更大。据测算,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月收入7000元以上的职工,在30年缴费期内约可少缴税1.5万元到9万元。

而近日新通过的《个税法》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月,也使税延养老险的优惠效果大大减弱。原因一是对中等收入以下的消费者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二是能够享受税延险优惠的人群减少,使得大多数消费者仍然保持观望状态。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