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主编高兴谈诺贝尔文学奖 不可将其神圣化

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2018-09-02 17:08
摘要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称,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众多推荐渠道,如文学机构、诺奖获得者都有推荐权利。不应将诺贝尔文学奖过分神化。

今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机构瑞典文学院一位女院士的丈夫陷入性侵丑闻,而女院士本人也被指多次泄露文学奖评审机密。受此影响,今年5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停颁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名瑞典文化界人士成立新文学奖项以示抗议。一系列事件令本就极具猜测和话题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近日,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高兴来到“深圳晚8点”周五书友会。以《漫谈诺贝尔文学奖》为题,从多个视角与深圳读者分享交流了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观点。

《世界文学》于1953年7月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刊物当时定名为《译文》,并由茅盾先生担任首任主编。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自创刊起,《世界文学》一直起着译介外国文学窗口的作用,最早将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赫尔塔·米勒、艾丽斯·门罗、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伊万·克里玛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外国作家推介到中国读者的面前。《世界文学》拥有具备研究能力、翻译和写作能力的编辑队伍,同时背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自然,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性选题的解读,也具备了深入性、权威性和丰富性。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都会传来铺天盖地的消息,但对该奖项的解读,并非一两日之内可以说清言明。“《世界文学》会专门用两个月的时间筹备诺贝尔文学奖专辑,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对获奖作家和作品进行全面解读”。

“为什么在所有的诺贝尔奖项中,文学奖最受关注?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来说见仁见智的事情,而且具有广阔的评判空间,这让诺奖充满各种期待和猜想。这也是诺奖文学奖的魅力所在”。高兴称,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众多推荐渠道,如文学机构、诺奖获得者都有推荐权利。评委中起关键作用的是5人小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作者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翻译瑞典语。虽然评委大多具备英语、法语的阅读能力,但很多评委还是习惯于瑞典语阅读,“这样就离诺贝尔文学奖更近一步了”。高兴称,莫言的获奖与其作品被翻译得比较充分不无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常常是各种因素平衡的产物,但始终与文学相关”,在高兴看来,诺贝尔文学奖承载着众多期待和争议,也以另一种方式为瑞典带来了更多关注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有时也会玩些花样”。比如,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颁发给了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再比如,去年颁给了鲍勃·迪伦,而非众人期待的菲利普·罗斯,而更不消说著名“陪跑者”村上春树。高兴表示,获奖者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落选者的文学造诣也同样高山仰止。高兴曾见到国内一些大学的墙壁上挂着的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照片,“这在某种意义上,把诺奖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似乎只有得奖的才是优秀的作家,这是不公平的。千万不要把诺奖过于神圣化,很多优秀的作家并没有得奖,但他们的作品仍具备不朽的价值。”

谈话中,高兴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于捷克布拉格的美好印象。在高兴看来,捷克文化中的本土文化、德语文化和犹太文化形成了美妙的混搭,捷克曾经痛苦历史进程,为文学提供了特别的土壤。他提到了哈谢克的《好兵帅克》,“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作品的主角不见得是一个高大上的形象,主人公的形象更有小说书写的可能性,用幽默和反讽当做特殊的武器,哈谢克的了不起在于为当时一个弱小的民族找到了特殊的发声之处”。也正因为如此,诺贝尔而文学奖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奖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更能够表示一个国家的存在”。讲到这里,高兴以波兰举例,这个在历史上曾被多次侵略吞并的国家,正是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的获奖,让人们知道了波兰在世界上的存在,这就是文学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意义。”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