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郑氏宗祠
晶报​记者 李跃 严佳颖
2021-04-15 16:19

这座被当时的宝安县(注:深圳市的前身)以及香港、东莞、中山等地郑氏家族视为总宗祠的祠堂,在大革命时期成为宝安县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模范队和中共宝安县党部的驻地。

至1926年春天,全县有6个区建立了区农会,94个乡建立了乡农会。深圳的农会革命烽火从这里点燃,迅速在这块土地上燎原。

红色印痕,融入了古老的宗祠。

▲1925年,宝安县农民协会在郑氏宗祠成立时的照片。 宝安区西乡街道供图

1924年下半年,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二期学员,共产党员黄学增、龙乃武,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到宝安县开展农民运动和建党工作。他们首先在沙井、松岗一带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并积极从事建党工作,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发展他们加入共产党组织。

1925年4月26日,宝安县农民协会在县城南头关口郑氏宗祠成立,是全省23个县农会之一。到1926年春,宝安县共有区级农民协会6个,乡级农民协会94个,会员13759人。

1925年7月,中共宝安县支部成立。随后,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遵照中共广东区委和农民协会的指示,宝安县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把农民组织起来。因此,宝安县农民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农民协会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农民自卫军,同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作斗争,打击土豪劣绅掌握的反动民团,以保卫农民运动的胜利成果。因此,宝安县、区、乡各级农民协会组织了3-50人不等的农民自卫军。

▲1926年,宝安县农民自卫军模范队训练旧址,广东省农民协会曾派三名黄埔军校学生到此帮助训练。宝安区西乡街道供图

1926年春,宝安县农会建立农民自卫军模范队,军营设在南头关口郑氏宗祠。宝安县农会在此举办农民自卫军训练班2期,由3名黄埔军校学生帮助训练。1926年3月,中共宝安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县委设在南头关口郑氏宗祠。

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召开的广东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的报告称:1925年夏至1926年春,宝安县农民自卫军进攻县长梁树熊所勾结的防守军张我东部队,以及打击由土豪劣绅组织,专收苛捐杂税的“团警”。最终,迫使张我东部队离防,取消了民团抽收的苛捐杂税。在此过程中,宝安县农民自卫军牺牲了6位队员。

南头关口郑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关口正街与关口下街交会处,正式名称为“郑氏五大房宗祠”,当时是宝安、香港、东莞、中山等地郑氏家族的总宗祠。因大门前有一对3米多高的石狮子,民间俗称“石狮子祠堂”。宗祠规模宏大,为五开间五进四廊四天井格局,面宽约18米,进深约80米,门前还有20多米宽的广场。1958年,该祠部分作为食品站屠宰场。后因其他建筑需要,不断被拆,1968年,该祠全部拆完。旧址现为嘉华商场。

▲2003年,涌下郑氏宗祠被南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头关口郑氏宗祠旧址南侧约100米,为涌下郑氏宗祠。该祠除规模较小外,形式与南头关口郑氏宗祠相仿。2003年2月,为弥补遗憾,深圳市南山区政府以此作为宝安县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模范队、中共宝安县委旧址,立碑予以保护。

(原标题《红色印记:郑氏宗祠》) 

编辑 贺曦 许舜钿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曹亮 李怡天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严佳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