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2600名记者聚焦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读特特派记者 李萍
2018-08-31 22:14
摘要

这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注册记者2600多名,其中有660多位境外记者前来采访。

世界瞩目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即将举行,读特记者31日赴北京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注册。长安街上,"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促发展、共创繁荣"等峰会主题宣传道旗、宣传横幅随处可见,"共同繁荣"、"繁花似锦"等主题花坛渲染着热情友好的喜庆氛围。这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注册记者2600多名,其中有660多位境外记者前来采访。

北京进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间

北京进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间。走在北京街头,记者发现,重要道路和区域悬挂"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促发展、共创繁荣"等峰会主题宣传道旗、宣传横幅,并在部分公交站亭、地铁灯箱和单立柱广告发布主题宣传画面。

在东单东南角,不少过往人纷纷驻足站在"共同繁荣"主题花坛附近拍照留念。花坛的主景是用黄色、粉色、橘色、蓝色等彩色花朵组成了一架长长的友谊之桥。花桥之下,中非两国小朋友站在用花卉组成的"地球"上。她们的肤色一白一黑,张开双臂,向过往的市民热情地打招呼。这一"共同繁荣"主题花坛体现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象征着共创繁荣新征程。

据了解,天安门广场、东单、西单、钓鱼台国宾馆、国家会议中心门前、专机楼前及四元桥摆放了9处主题花坛。天安门广场两侧绿地布置花柱、花球、花带及中非特色花钵。其中,东单东南角的"共同繁荣"、东单西北角的"开放中国"、西单东南角的"繁花似锦"、西单西北角的"合作共赢"4组花坛,体现中非合作共赢、共促发展、共创繁荣。钓鱼台国宾馆东、北门布置"友谊长存"、"玉树临风"2组花坛,烘托隆重热烈的氛围。国家会议中心门前布置融入峰会会标的"丝路金桥"花坛。专机楼、四元桥布置"繁荣之花"、"车马迎宾"两组花坛,展现热情友好的喜庆氛围。

新闻中心"科技感""文化感""互动感"成最大亮点

8月31日是新闻中心正式运行的第一天。早上8点,就有记者前来报道,领取完记者证,又赶紧熟悉新闻中心,准备采访设备和资料,准备参加上午的发布会。

走进共三层、面积约8300平方米的新闻中心,扑面而来的是蓝色,而"科技感"、"文化感"及"互动感"成为最大亮点。在新闻中心,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电子储物柜和一米多高的人工智能"小度机器人"很是吸引了不少记者。而 "触摸北京"的新媒体展示,可浏览400幅北京城市形象的精美图片,内容涵盖北京的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现代城市风貌等。AI扣像技术也吸引了不少记者眼球,站在背景板前,可与长城、故宫、后海、举人正院等到11处北京特色景区背景合影,2分钟内可出照片,使没有时间参观北京的记者可以此作为留念。

最受欢迎的无疑是二层的"非遗互动区",伴随着悠扬的中国古典乐,四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展示团扇、彩塑、脸谱绘制以及结绳编制表演。吸引了众多记者踊跃体验,并将制作好的成品留做纪念。刚来中国2年的Richez Rachel是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记者,属兔的她一下子就看中了彩塑兔子,正在认真绘制的她告诉读特记者,她是第一次见到彩塑绘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中国生肖文化,这样的互动特别有意思。来自央视法语频道的法国人尼古拉也感兴趣地拿起毛笔,在丝质团扇上绘制着粉色的桃花。来中国9年的他给自己取了中文名伊若君,他说自己最爱中国传统文化,不过这也是第一次在团扇上绘画。这可以让外国记者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闻大战已悄然打响

"你是来自哪个国家的媒体?""你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你们对此次北京峰会有什么期待?"……虽然是新闻中心正式运行第一天,已到处可见媒体间互相采访的画面,众多外国媒体记者更成为"被采访者",新闻大战已悄然打响。

"我去过深圳,太美丽了,38年间深圳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真不可思议!"来自尼日利亚的Solomon Elusoji是Thisday Newspaper的记者,正在媒体公共工作区工作的他兴奋地告诉读特记者,24岁的他5个月前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此次他们最关注的是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援助信息,以及中非之间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面包、包子,我会说一点点中文。"第2次来中国的莫桑比克通讯社记者Machano Lednel Jose笑着告诉读特记者,此次峰会他们最关注的是中非合作的深远意义,以及中非未来可以在哪些领域加深合作。

这是全球媒体人的盛会,面对即将到来的论坛,各家媒体记者都在紧张完善各自关注的选题策划。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