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小邹”老师,为啥这么多人想做你的学生?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4-15 08:52

“叫我‘小邹’就行,如果不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我可以改。”别笑,这段“娇羞”的介绍可是来自正儿八经的招生信息!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邹来泉,最近登上了热搜。他在发布招生信息时附带“官方吐槽”让网友捧腹,有人看完就“吃了柠檬”,表示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导师。

为啥这么多人想做小邹的学生?可不仅因为他会卖萌。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位亲和力十足的“青椒”形象,也看到了真心实意搞科研的学者风范。他不克扣学生补助,还时常担忧学生吃亏;他懂得师生的界限分寸,不搞人身依附关系;他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尽管经常自我反省毅力不够,他还是愿意学习编程等“专业外”的知识。想必,成为小邹的学生,会收获充实且快乐的研究生时光。

小邹爆红,却也让人感到“淡淡的哀伤”。这几年,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亮红灯的新闻时有见诸媒体,有些地方还发生了学生轻生等悲剧。某些导师自诩“老板”,平时学术上指导不多,却把很多与教学无关的任务派给学生,最后还要侵占学生的成果,自己大喇喇占着第一作者的名头“刷数据”,美其名曰带学生发期刊。另一方面,对导师们而言,某些学生动辄“失踪”一学期,缺乏良性互动,还常常“玻璃心”,也成为难解心结。

虽说师生关系紧张的只是少数,对于人才培养和科研而言也是巨大损失。何况,隐匿在师生关系背后的“学阀”现象、学术腐败现象,也值得关注并解决。为何现在导师小邹成了“新闻”?该怎样还象牙塔一个清净又亲密的研究生师生关系?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相对复杂。导师带的学生不多,有的还是一对一教学,人际关系上更像传统上的“师徒”。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特别是现在,一些前沿领域的研究,研究生已经开始挑大梁,导师和学生之间又有点儿一起干活的“同事”关系。导师们和研究生们都要适应身份的变化,在“师徒”和“同事”之间找好平衡,互相尊重,才能处好关系。

研究生培养制度与学术纪律监察制度也要跟上。一些大学里,研究生导师权力过大,甚至有“一票否决权”,这种安排很不合理,也是不少师生矛盾的根源。还有的学校出现了“学术山头”,有些“风云人物”拉帮结派,哪个学生“听话”就能得到好处,“不听话”则处处遭人排挤。试想,若你的前途、命运捏在某个人手里,你和他之间能建立起彼此尊重且平等的师生关系吗?恐怕很难。高校要不断优化、改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凭实力拿学历,才能避免师生关系走偏,才能达到育才的目的。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健康的,学术圈才会是健康的。玩归玩,闹归闹,别拿科研开玩笑,小邹的招生信息虽然生动活泼,但提到科研时,他还是挺严肃的。比如,他就提出了学生要积极学习新方法和新技术,定时与导师讨论研究进展等要求。这样的坚持,也获得了回报,在小邹和另一位老师指导下,该校心理学系本科生实现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SCI论文。可见,师生关系清朗了,大家都能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学术研究上,这才是校园象牙塔里该有的氛围。

(原题为《特评:“小邹”老师,为啥这么多人想做你的学生?》)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