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8月26日则是深圳经济特区38岁的生日。当日上午,“巨变中国:1978—2018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颁奖典礼暨典藏作品展开幕式”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
本届大赛由新华通讯社、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国图片集团、学习出版社、中国史学会联合主办,龙岗区委宣传部、中国图片集团新媒体图品中心、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社、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大赛专家评委会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大赛组委会副主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学习出版社社长董俊山,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图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久翔,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等出席活动。
颁奖典礼上,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石磊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38年的建设发展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设最成功的范例,深圳对改革开放的感受至深、感情至深。
刘石磊说,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的举办,是深圳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必将更加鼓舞士气、更加振奋精神,进一步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刘石磊表示,作为深圳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活动和深圳城市文化菜单的重点项目,深圳市委高度重视本届大赛。今后,深圳市委将进一步与各主办单位携手合作,着力将中国图片大赛打造成深圳建设全球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为深圳新时代走在最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介绍,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征稿坚持新闻性、事件性、故事性原则,坚持宏观背景下的微观视角,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范围内的新闻媒体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摄影爱好者征稿。杨冬权说,这个展览,反映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巨变,也反映了千万里地江山的胜景。它不仅展示了40年来的中国,同时也展示了40年来的中国与世界,不但中国人可以从中看清自我,就连外国人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因此它不仅具有国家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这次大赛和展览,应该会成为今年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注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图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久翔表示,中国图片大赛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级图片赛事。最突出的特点是针对图片本身史料价值、社会传播价值、艺术典藏价值进行专业化综合评选。中国图片大赛秉承“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的宗旨,为社会大众搭建了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让老百姓通过图片这一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讴歌奋斗人生、描绘美好生活。
据悉,“巨变中国:1978—2018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征集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轨迹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光辉进程的影像作品。自3月26日至7月15日,中国图片大赛组委会通过线上线下共征集作品87632张,其中线上个人征集38894张/组作品。经专家评审,评选出簕杜鹃奖1个,典藏金奖10个,典藏银奖20个,典藏铜奖30个,优秀组织奖20个以及优秀奖100个。摄影师燕翔凭借组图《手机上的中国》获得大赛最高奖项——簕杜鹃奖。沙古曲日的《从牧童到书童的喜悦》、王建民的《中国载人航天历程》、刘应华的《世界屋脊 我伴战机凌空出击》、张曙光的《选新村官》、耿洪杰的《哈尔滨大剧院》、孙光明的《大海奏鸣》、张金明的《和平方舟到访肯尼亚》、农建进的《海上丝绸之路》、《屠呦呦获诺奖》等获典藏金奖。
为了让市民们能方便地观赏典藏作品,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主办方设立了四个展区,分别为中心展区、龙岗分展区、深圳机场分展区、深圳地铁分展区,遍布深圳。中心展区设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东西展厅,共两个展区,总共展出典藏作品451幅,其中西展厅为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展,东展厅为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协办单位机构展。
龙岗分展区在龙岗区国风艺术馆,为“巨变中国:1978-2018”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暨龙岗印迹摄影作品展。深圳机场分展区总共展出作品100幅,其中航站楼出发厅展出的作品为“外国摄影师看中国改革开放展”,地面交通中心展出的作品为“航拍中国图片展”。深圳地铁分展区分别在地铁1号线、2号线、11号线共设五条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主题列车,市民在乘坐地铁时随处可看到本届大赛的所有获奖作品。
据了解,本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作品的展出时间为8月26日到9月26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