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心城区首条海绵路——登良路。
当下正值雨季。24日,记者现场探访深圳中心城区首条海绵路——登良路。目前,南山正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型道路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登良路作为深圳市海绵型道路的示范项目,在吸水、蓄水功能上“表现”如何?记者带来了两瓶400毫升的纯净水,分别在海绵道路登良路和普通道路东滨路上做对比实验,一探究竟。
实测
记者分别倒下1瓶400毫升纯净水
10秒渗入登良路,20秒渗入东滨路
▲记者分别将同等体积的纯净水倒在登良路、东滨路路面进行对比测试。
登良路是深圳中心城区的首条海绵型道路,于2014年5月正式动工,2017年9月竣工。登良路的海绵路段位于南山后海中心区,西起后海滨路,北至海德三道,沿线与中心路、创业路、科苑南路、海德一道、海德二道相交,路线全长约1.2公里。
24日下午,记者来到登良路与科苑南路交会处。已投入使用的登良路呈双向四车道,道路两边和中间均设有绿化带。单凭肉眼查看,与普通道路相比并无明显不同。
下雨时吸水、蓄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果真这么神奇?记者分别将同等体积的纯净水倒在登良路、东滨路路面进行对比测试。在登良路上,约10秒后400毫升纯净水基本渗入路面;在东滨路上,约20秒后400毫升纯净水基本渗入路面。从测试结果来看,两条道路吸水能力确实不同。
玄机
透水路面“搭档”雨水花园吸水蓄水
饱和时积水通过溢流管流入市政管网
▲绿化带的入水口。
据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登良路路面采用的是快速透水混凝土,路面下方是砾石层、素土。下雨时,雨水会快速通过透水路面渗入地下,避免路面积水;人行道、自行车道铺设的也是这种透水混凝土。
实际上,这条海绵路隐藏的“玄机”是:透水路面以及由绿化带形成的雨水花园,主要体现在渗、滞、净、排四个方面。
记者观察到,登良路绿化带内土壤湿润,绿化带结构也与别处不同。此处绿化带位于人行道与路面中间,且均低于人行道、路面高度,相隔一定距离设有入水口,便于人行道及路面的雨水排入。这正是雨水花园的一部分,当降雨较强时,未能迅速渗入地下雨水还能通过这些入水口排入绿化带。
“雨水花园也是海绵路的精髓所在,海绵吸水、蓄水的主要特点就体现在雨水花园。”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绿化带种植土渗入的水可以滞留在底部碎石层,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减少人工浇水量;但达到饱和时,路面会出现积水,积水会通过溢流管流入市政管网,这就是海绵的特点:吸水、蓄水。
运行
按25年一遇降雨量设计
雨季未见积水市民点赞
海绵型道路能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解决道路积水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避免雨水资源白白流失,最大限度吸收涵养水分。
据了解,基于深圳的降雨特点,该条海绵路按照25年一遇最大日降雨量387毫米设计。同时,在约1.2公里长的线路上设置了3个流量观测点与水质监控点,以便观察海绵设施的实时运行效果。
目前正值汛期,有附近上班族反映,登良路海绵路段的透水铺装路面、雨水花园效果良好。“最近经常出现大雨天气,但这条路的路面没有出现过积水现象,尤其是还能储存利用雨水资源浇灌绿化,非常不错。”阿里巴巴职员吴先生表示。
此外,记者了解到登良路市政工程是深圳市海绵型道路的示范项目,作为目前深圳市中心城区第一条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道路,即“海绵路”,将为其他项目建设提供示范效应。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