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的电视剧档,流量明星加盟的作品远不如往日风光。杨幂、阮经天主演的《扶摇》于无声无息中上演完结篇;鹿晗、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首播即创湖南卫视近年来收视率新低,曾因一条恋爱微博引发网络瘫痪的“顶级流量”,如今新作却经历全网嘲喷到无人问津,收视率一度降至0.6%左右;杨洋主演的《武动乾坤》首播即爆冷收视0.33%,之后一直在这个惨淡的数据上下徘徊,即便是有“国剧之父”之称的导演张黎坐镇,也没能拯救收视与口碑。
《甜蜜暴击》鹿晗
这些长期占领受众注意力的名字,在这个暑期并没有为其作品带来更好的收视成绩。即便是在微博,对于这些剧集的探讨,也显得更像是一场粉丝内部的拉动收视的“动员大会”和自娱自乐。这些现象令人不禁开始考量,流量明星对收视的作用正在全面失效。
流量明星的出现,改变影视圈生态
“流量”一词因互联网的繁荣而一再提起,而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被冠以“注意力经济”的标签。如今,娱乐产业制作方与受众口中的“流量”,就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即粉丝经济催生的偶像式艺人。粉丝越多,话题性越强,受关注度就越大,其商业价值就越高。明星效应如同互联网产品的“流量”一般,成为赚取资本利润的源头。
2014年对于偶像市场有着分水岭意义。吴亦凡与鹿晗脱离韩国组合回国发展;杨洋与经纪公司荣信达解约正式单飞;《古剑奇谭》的播出让李易峰跻身一线行列。这一年,“四大顶级流量”正式形成,娱乐市场开始意识到,即便流量明星没有有质有量的影视作品积累,只需为影视市场贡献曝光量,展现其背后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与购买力,就能将娱乐圈与资本市场深度捆绑。有流量明星的亮相,就能打造出收视率漂亮的热播剧,甚至能影响到上市公司甚至股市板块的市值飙升,随之而来的是明星们暴涨的身价,惊人的片酬。在2017年公布的一份明星收入榜单上,鹿晗年收入高达1.8亿元,排名第二;李易峰和吴亦凡分别以1.7亿元和1.4亿元的年收入排名第四和第九。上海文广集团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在2017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称:“在更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比甚至达到75%。”
当演员变成明星,观众的注意力就由演技和作品转移到了明星本人身上,娱乐圈的上升渠道也随之发生改变,影视制作的整体生态随之转变。名字即流量,流量明星们成为打造“好”一部剧的核心资源,于是他们一度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编剧汪海林曾在谈话节目《圆桌派》中有过精辟描述:“还是角儿大,电视台和视频平台都是,(因为)你是什么演员我才买,实际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始就搞定演员了,这个戏基本挣钱了。”由此,“戏比天大”变成“流量比天大”,资本在娱乐市场不遗余力地培养粉丝经济和应援文化,枉顾作品的质量与内核打磨,影视剧作品的市场溢价由明星的“面子工夫”决定,而不是艺术品质。
《武动乾坤》杨洋
2017年以来,影视行业正在发生明显的大变化,更多的观众开始发声诟病“PPT式影视剧”“抠图式表演”“五毛钱特效”……在经历了几年大量良莠不齐的流量作品之后,流量的光环开始有些罩不住更多有更高欣赏追求的观众。大众的审美品位提高,圈层文化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意味着流量明星也许可以继续霸占热搜榜,但他们的作品则不一定有这般好的运气了。
流量的转型,演技派与流量派正在重组
2018年,《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两档偶像竞演真人秀为大众贡献了不少的话题材料,为娱乐圈输送了新一批流量担当。而另一边暑期党流量剧的大面积滑铁卢,“抵制天价片酬”“演员的信念”“叔圈101”等话题也正在被广泛讨论。两拨截然不同的观点并没有正面交锋,但影视圈行业的“演员”职业光景却着实与往年不同了。
一方面,新生流量们的日子并不如从前那般轻松好过。以今年《偶像练习生》C位出道的蔡徐坤为例,在节目成就加身之后,只用了3个月时间便赶超鹿晗热度。但此后蔡徐坤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未在公众视野内露面,选秀后他的作品《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反响平平,对该剧的讨论也只限于自家粉丝“自嗨”,流量明星很难对普通观众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而另一方面,执迷于“偶像流量说”的暑期档电视收视全面下滑。面对这一情况,有不少粉丝群体在网络平台留言,呼吁关注网络平台的播放量,然而即便如此,也与此前《古剑奇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鼎盛时期流量剧台网同播的播放量不可同日而语了,此时粉丝的呼吁则显得更像是在替自家偶像“挽尊”。
危机感日渐增强的初代流量们也纷纷转型,潜心打磨“业务能力”,曝光量明显降低,“以作品说话”和谦卑务实的公众态度,让转型成为了初代流量涅槃之路上的自我修炼。而曾经踏踏实实演戏最终却只能换来绿叶角色的实力派演员,开始接过“流量派”的标签,成为新一代的流量代表人。
如今热播正酣的《延禧攻略》,令秦岚、聂远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中红出新高度。播前默默无闻的“魏璎珞”扮演者吴谨言,凭借辨识度极高的外形和利落的表演,在角色魅力的加持下走红。此外,雷佳音、李光洁、郭京飞三位实力男演员的“TF老boys”组合,以及网络上发起的“叔圈101”评选中,黄渤、徐峥、孙红雷、黄磊、潘粤明等实力派演员,如今在年轻观众心中同样拥有格外高的人气,甚至还拥有了和初代流量明星们同样的“粉丝”称号。这些实力大于颜值的演员们在2018年重新定义了流量明星一说。
这一现象,在2017年初就有所端倪。《人民的名义》中一众老戏骨的精彩表演创造了平均3%的收视率;张嘉译、吴秀波等曾被观众平平看待的实力派们逐渐受到重视,征服了年轻一代也征服了市场。曾经国产剧的收视“鄙视链”——“良心剧收视不如话题剧,话题剧收视不如流量剧”的怪圈正在崩塌,国产剧重新洗牌的时刻或已开启。从本质上来说,每一次引起观众巨大讨论的背后,都在证明着观众对实力要求的审美诉求,好内容与实力派的愈发繁荣,演员行业内部开始破壁重组。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小众文化开始崛起,“圈层爆款”的思维方式应运而生。近两年《白夜追凶》《镇魂》《延禧攻略》等类型爆款剧逐渐打破受众边界,将热度引流至大众市场,令潘粤明、秦岚、聂远翻红,白宇、朱一龙一夜爆红。与此同时,以刘昊然、吴磊、黄景瑜为代表的一众兼具热度与个人特质的新生代演员们,在更具年龄优势之外,精准选择题材,也在渐渐接过新的流量标签。随着《沙海》《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你好,旧时光》等剧的口碑热度突围,让“后生可畏”不再是说说而已。不难发现,网络话语权变得愈发重要,而圈层流量的“速成”也在另一个角度上,成为一种对过往单一“流量至上”的运营模式的挑战。
观众对于流量明星既长情,又健忘。“好作品”始终是贯穿流量明星发展之根本。分众时代,“流量”一词本身并无贬义,被抛弃的只会是无作品加身的流量明星,而非流量本身。当大众审美由颜值转向实力,市场趋向于理性,资源不再以流量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以过硬的表演和制造水平,打造出无可争议的好作品,才是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