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晓:博物馆提出500元收这张边防证,我没同意

读特记者 林捷兴 黄子芸 李宇婷
2018-08-20 12:46
摘要

这是一张比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年份还早的边防证

“这张边防证是1980年9月开出来的。“当年的凌晓刚毕业两个月,刚好单位准备在深圳办一个电子厂,派遣他过来。凌晓说:“我从9月底出发,到这边大概走了半个月。汉中、西安、汉口、武昌、岳阳、长沙、广州……那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车票都是一段一段买,到广州时要用边防证在窗口买车票。”

现在多数人看到的来深边防证,上面会注明“与身份证同时使用”,但一般没贴个人照片。凌晓这张1980年的边防证较为不同,证件上带有个人照片及汉中市公安局公章,备注了“往返多次有效”,同时还有广东省公安厅公章及“同意延期到81年3月30日”的批示。

这是一张比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年份还早的边防证。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是在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后才开始使用。

“当时深圳市博物馆看到我这张通行证,觉得是年代最早的、品相最好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身份证,来的话要贴照片。”凌晓回忆说,博物馆提出用500元收这张边防证,但他一直没同意

“后来博物馆他们说同意由我自己保管,他们说从证件只能看出大概,但想说明内容还需要当事人进行解说。”凌晓说,之后他就将这张边防证拿去电分,将原件小心保管,“原件每拿出来一次就是一次损耗。”

“证件过期原本可以退,但要回陕西办理,很不方便,所以一直是延期使用。”这张边防证可以算是凌晓当时的随身物件。刚到深圳的那一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四个年头,凌晓说:“当时电子公司没几个。那时候无论你是什么文凭,只要有文化,只要在特区建设中用得上就好。”

在凌晓的记忆中,早期的深圳就是个边陲小镇,他在《走来,一路温暖》中写道:如今上海宾馆的地方那时候还遍布着稻田、水池,不少当地人赶着鸭子在深南大道的地界上走来走去。当时南航电子厂也刚刚筹办,租用了南头中学废弃的食堂做厂房,宿舍是铁皮房,一个房间挤了16个人,没有自来水,只能喝井水。

作为最早的特区建设者之一,凌晓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快速发展,从南航电子厂到如今的华强北九方购物中心,不管是工作过的地方还是参与过的项目工程,一点一滴他都印象深刻。“改革开放40年,从我个人来讲,我是一名建设者,同时也是一名受益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林捷兴

(作者:读特记者 林捷兴 黄子芸 李宇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