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议事厅|政府让渡治理空间培育居民共治意识
读特记者 周元春 文/图
2018-08-19 20:52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提出明确要求。深圳如何在基层治理领域创造 “深圳质量”、建立“深圳标准”,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率先突破?

19日,由市政协主办、宝安区政协承办的“委员议事厅”上,嘉宾们热议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幸福家园。嘉宾们提出,政府要让渡更多的治理空间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培育居民社区共治意识。

主办方首先提供了一个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面不广,49.5%以文体活动为主;参与积极性不高,以被动参与为主要方式,积极主动参与的只占23%;参与主体比较单一,以中年妇女为主;参与意愿客观存在,只是没有被激活, 45.4%需要看情况而定是否参与。

为此,委员们认为,应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积极性。市政协委员易松国表示,当前,我们社区治理比较行政化,往往居民认为社区治理是自上而下推,而不是社区居民自身的需要,且居民的自治空间有限:“政府要让渡治理空间,给居民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培育社区治理的意识,打好社区治理的基础。”

如何培育多元治理主体,让它们有序参与到社区共治中?市政协常委杨浩勃表示,要审时度势有序地培育社区多元治理所需要的各类主体。市政协委员许琳则提出,实现社区共治,首先要保障多方治理主体有序运行。“国家社区建设层面有不少有指导性和统筹性的法律法规,但是要更细致、有指导落实,让积极参与的人有保障,让非法参与的人明确有惩戒。”许琳说。

当前,社区工作站承担了太多事情,对其更好的参与社区共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易松国建议,建立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对社区承担的事务建立一个清单,并要严格实施,从而释放出社区工作站的社会共治中的活力。

“宝安区有的社区实际管理达到25万人,相当于内地一个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在宝安区政协常委朱利霞看来,由于深圳部分社区规模过大,与此同时,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够,覆盖得到不到位,因此也影响了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宝安区政协常委牛金瓶对此也表示赞同。她建议,要根据需要调整社区的规模和布局,对一些特大的社区进行合理的拆分。

与会嘉宾和市民们还就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社区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