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学派又添新成果!《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第五辑发布

读特记者 李萍 文/图
2018-08-15 17:52
摘要

深圳学派建设又添新成果!8月15日,中国社科出版社与深圳市社科院联合在京举行了“《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五辑)新书发布会”。这是近年来深圳社科院与中国社科出版社合作成效显著的项目之一。

《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五辑)新书发布会现场

深圳学派建设又添新成果8月15日,中国社科出版社与深圳市社科院联合在京举行了《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五辑)新书发布会”。这是近年来深圳社科院与中国社科出版社合作成效显著的项目之一。从2013年至今,该两套丛书已经出版了五辑。

“这两套丛书是深圳社科界把学术理想成功转化为现实成果的产物,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深圳社科界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学术自觉。”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指出,该系列著作,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深圳特色、深圳风格、深圳气派,充分体现了深圳社科界学术成果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充分体现了深圳社科界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探索和不懈追求。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主题。敢于提出“在新时代走在最前列、在新征程勇当尖兵”响亮口号的深圳,其社科界展示出来的学术创新活力和深圳社科院在学术创新方面的不断尝试,为全国社科界提供了创新发展的鲜活样本。

现场展示的两套丛书第5辑的部分新书

中国社科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在致辞中谈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标杆,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这两套丛书项目为全方位、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地展示深圳学人、深圳政府各个部门的创新成果提供了非常好的窗口,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他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深入基层,一定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线去研究、思考、提炼、总结。改革创新需要不断拓展新领域,学派建设更需要进行历史性的积累,在积累中进行文化积淀。这两套丛书至今已经出版至第五辑,从第三辑开始,连续三年由社科出版社与深圳社科院合作出版、发布,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据深圳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介绍,编纂这两套丛书是在深圳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为宗旨,积极打造“深圳学派”。编纂出版该两套丛书,目的在于提升深圳的学术创新和学术对话能力,扩大深圳优秀学术文化在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有改革创新的魄力、勇气和决心。在文化积淀和学术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求索、砥砺前行。推动深圳学术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学术生产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学术输出能力。因此,深圳致力于打造学术平台,从数量上加大学术成果的生产和推出,从质量上提升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益,不断扩大深圳学术的影响力。两套丛书为此孕育而生,并被学术界誉为推动深圳学派建设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坚实一步。

现场展示的《深圳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两套丛书第5辑

这两套丛书第五辑,既有深圳本地学者在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深圳在城市开发、土地整备、医疗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校园安全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深圳特色,而且在话语建构和思想境界上具有深圳风格、深圳气派。它是深圳学人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创新创业沃土上孜孜耕耘的硕果,为深圳学术文化建设不断添砖加瓦、夯实基础。

《司法官职业伦理研究》作者廖大刚做为作者代表发言时介绍说,该书是我国首部对司法官职业伦理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研究我国当代司法官职业伦理的改革发展,本书始终坚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借鉴和吸纳西方两大法系国家中为我国所认可的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重点是具有较强相似性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司法制度,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备实践智慧,将实践落地为认识来源并作为目的,不断探索属于中国自身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及法治体系,进而逐步凝聚我国新时代司法官职业伦理发展模式的共识树立发展道路自信,戮力前行而行稳致远,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研究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研究员,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研究员,世经政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研究员等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发言。中国社科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重大项目/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王茵主持了会议。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