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锦绣中华门票是1992年的版本,十分具有港版特色,上面的文字都是繁体字,标明票价为港币40元。这应该是我家保存时间排第一的深圳景点门票了。或许因为门票上有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深得童年的我喜爱,所以父亲一直帮我细心收藏着。
父亲是“深一代”,是八十年代奔赴深圳参加特区建设的2万基建工程兵之一,从此扎根这里。
1992年,邓小平爷爷南巡,也恰巧在那一年的暑假,姥爷和表哥把我送来深圳求学。父亲特意给我们仨买了从襄阳到广州的飞机票。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算真正结束了留守儿童的经历。
当时第一次来深圳,为了好好熟悉这座城市,父亲母亲一到节假日就带我们全城逛。在成立才十几年的特区,锦绣中华可算是当时排名首位的景点。依稀记得那时景区的常用名是“小人国”,我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和长城(微缩景观)就是在那“小人国”里,还有记忆深刻的“兵马俑”。当时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还未合并,但两个景点都很热闹。
当时的深圳是年轻的特区,但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地广人少、到处说着粤语的小城,与如今的摩登繁华相比,更显朴实。荔枝公园、东湖公园、深大电话的小商品市场,是那时为数不多节假日常去的地方,还有小孩子最热衷的儿童公园和香蜜湖度假村。这些地方也是暴露年龄的重要标签,但是,在那里有我们在深圳的曾经,有着我们和深圳一同成长的记忆……
(本文由微信网友 CAN 投稿)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