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曲艺进深圳 | 跋山涉水探恩施 原生态曲艺大餐值得期待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吴忠平/图
2018-08-13 19:03
摘要

本次“乡土曲艺进深圳”一行记录了恩施民间代表性曲艺和文化遗存的宝贵素材,为今年 11 月在深圳对广大市民的展演做好了准备

龙船调、撒叶儿嗬、南戏、高腔山民歌、摆手舞、丝弦锣鼓、肉连响……8 月上旬,深圳知名文化品牌“乡土曲艺进深圳”活动启动第12站田野调查课题。为了给深圳带来一道道原生态曲艺大餐,7天时间里,考察团翻山越岭,奔赴湖北恩施州巴东、建始、咸丰、利川、来凤等多地的田间地头进行田野考察。

“乡土曲艺进深圳”是获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的一项公益活动。该项目组织专家深入曲艺来源地采集原生态艺术,寻找、挖掘即将失传的、最醇正的民间原生态曲艺、手工艺。调查结束后再把曲艺表演、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当地手工艺品展览等成果带回深圳展演。持续多年的“乡土曲艺进深圳”不仅为深圳市民带来了不同民族的曲艺精华,也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摆手舞

一曲《龙船调》 唱响全世界

提到湖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龙船调》。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由利川灯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利川灯歌是利川土家族逢年过节,以彩龙船为道具的民间演唱形式。它发韧于清初,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出生于1967年,自30岁才开始学习山民歌的邱光清因为喜爱唱歌,加上悟性和良好的嗓音条件,现在是恩施女儿城的山歌演唱专职艺人。她在现场给考察团演唱了一曲《龙船调》。上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其中,中国有三首,而恩施就占了一首。

女艺人们在唱山民歌。

除了《龙船调》之外,恩施的山民歌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内容的民歌;每一天,从早到晚乃至深夜,都有相应的民歌内容。如采茶歌,可以从正月唱到腊月:“正月采茶是新年,手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腊月采茶是一年,背起包袱收茶钱,你把茶钱付给我,双方过个热闹年。”还有倒采茶,又从腊月唱到正月,且内容同正采茶并不雷同。

或优美高亢,或辗转悠扬,或大胆奔放,土家族的山民歌自大山中走出,传唱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曾摘得中央电视台青歌赛总决赛原生态组金奖的谭学聪用一曲高腔山歌,展现了土家族山民歌跨越千年的恒久魅力。他是民间艺术大师,唱山民歌、跳撒叶儿嗬,以高腔演唱为特色。自幼受土家文化熏陶的谭学聪八岁随村里父辈学唱山民歌,自学成材,十五岁就能执鼓领唱,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谭学聪还与山歌女艺人邱光清一同演绎了《黄四姐》。《黄四姐》是在恩施州广泛流传的土家族民歌经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爱情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被誉为中国民歌中鲜艳盛开的奇葩,经历百年而不衰。

南戏表演现场

曲艺形态丰富,摇曳生姿

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现有22个地方剧种,戏曲资源丰饶厚实。

落地恩施之后,考察团来到了恩施女儿城民俗博物馆。据该馆的顾问、从事过 42 年民俗文化工作的张同新介绍,恩施处在群山万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使得恩施民间曲艺保留完整,传承至今。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的恩施,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多文化汇聚此处,让恩施的民间文化海纳百川,充分融合,由此形成了类型丰富,品种繁多,又形态各异的民间曲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打起那个大鼓,唱起那个歌哎……跳起撒叶儿嗬哎……”在恩施巴东县一带,只要哪家有老人去世,跳撒叶儿嗬是整个丧事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撒叶儿嗬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他们在逝者的灵柩前踏着鼓点,载歌载舞悼念亡人。

在盛家坝乡大集场的南戏传习所,考察团观赏了南戏。南戏又称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剧唱词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语,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

丝弦锣鼓表演现场

在建始县,提起丝弦锣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丝弦锣鼓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有 150 多年历史。它把当地传统的单锣鼓与戏曲中的二胡、京胡等乐器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考察团在建始县长梁镇下坝听到了这种原汁原味的“土家交响乐”。

在考察的最后一天,考察团跨越崇山峻岭来回驱车10余个小时,来到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观看了原生态摆手舞。摆手舞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舍米湖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土家村落,著名的土家摆手舞的即在舍米湖村发源,目前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传承方式“多元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于“人”,对传承人的培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显得尤为重要。曲艺传承传统的方式多是通过口传心授、拜师学艺多方式进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间曲艺的传承方式也开始做多种尝试,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恩施非遗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拜师学艺,还涌现了新的方式。譬如,在利川县推广“肉连响”的1987年出生的非遗传承人刘守红就有一套“传承模式”。

“肉连响”是指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粗犷潇洒的脆响,活泼狂野近乎原始的表演将土家族文化奔放豪迈的一面展露无遗。

自小喜欢“肉连响”的刘守红拜师学艺之后,坚持把“肉连响”推广出去。刘守红没有再走那种单个口传身授的传承老路子,而是着眼于开放式“传承”。在2008年,自己办起了“肉连响传艺馆”,走进幼儿园、基层、广场、学校,让“肉连响”真正“响”起来。“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刘守红这样说道。

在采访当天,恰逢刘守红带领利川市职业技术学校500名学生齐跳“肉连响”,场面蔚为壮观。年轻的学生们十分投入,体现出对这一民间文化的热爱。

建始县的丝弦锣鼓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据该县丝弦锣鼓培训基地负责人、州级传承人肖云杰介绍,全县共有丝弦锣鼓传承基地两个,传习点十四个、打造了一支少儿表演队,一支女子表演队、三支传承人表演队。

“撒叶儿嗬鼓王”黄在秀是巴东首位“国家级”传承人,多年来他一直以培训班的方式传承撒叶儿嗬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考察团探访的当天,恰逢巴东撒叶儿嗬野三关活态传承培训中心举办“2018年首期培训班开班仪式”,记者看到不少年轻男女加入了学习,而这些洋溢着青春的面孔给撒叶儿嗬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乡土曲艺进深圳”项目策划人陈悦成告诉记者,本次“乡土曲艺进深圳”一行记录了恩施民间代表性曲艺和文化遗存的宝贵素材,为今年 11 月在深圳对广大市民的展演做好了准备。不久之后,深圳市民就可以欣赏到这些精彩的曲艺节目。

编辑 林捷兴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吴忠平/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