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小饭桌
赖石安
2021-04-04 08:15

又是一年清明节。

我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的退休工程师,我的老家在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大都村,我的父亲赖火秀出生于1909年,早年学习木工建筑,靠手艺艰难谋生。解放后,父亲积极参与筹建了安流木业工会,由于木工技艺精湛,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工匠,并被选为代表出席了五华县首届人民代表会议。1957年,我考上了西安航空学院(现为西北工业大学),临行前,父亲专门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到了西安后,学校给我们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解决了生活费,冬天发了棉被、棉衣和棉裤,每年的寒暑假组织我们勤工俭学。1960年,我的大弟也被保送到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现在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们的大学生活没有给家里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父母经常对我们兄弟说:“你们这样的穷孩子能上得起大学,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新社会,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西安第二十研究所工作,大儿子出生后,由于我在部队上很忙,父亲便请假来到西安,帮我们照顾孩子。当时家里只有一间房,父亲只能和年轻人一起住在集体宿舍,父亲说广东话大家听不懂,他就连说带比划的和大家交流,讲老家的故事,讲他的故事。父亲性格开朗乐观,很快就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和尊敬。

父亲从西安回去两年后,我因病多次住院治疗。父母在老家得知情况后很担心,于是母亲便只身一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西安探望我,竟然随身还背来了父亲亲手给我做的一张木头小饭桌。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那么方便,从老家到西安要先坐汽车到县城,再坐长途汽车到广州,从广州乘火车到武汉后,要再换乘一列火车才能到西安,这一路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辗转多次。那张实木做的饭桌沉甸甸的,又很难携带,我不能想象年已六旬的母亲是如何背着它来到西安的。以后每次搬家,都会带着这张小桌子。

改革开放后,我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慨万千,便给广东省政府领导写了一封信,谈到了对家乡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些体会。我的信被转到梅县地区科委,科委热情聘请我为科技顾问。1988年,我应科委之邀到了梅县,帮助解决了当地工厂在产品检测中的一个难题。回去见到父母后,我告诉他们我为家乡的发展也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很是高兴和欣慰。

1996年春节过后,父母在4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世。当年他们这样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能供养我们五兄妹中两个大学毕业,三个中专毕业,是了不起的。每当看到父亲亲手制做的,母亲亲自背来的那张小饭桌,就感到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原标题:《 父亲的小饭桌》

编辑 刘彦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