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在南山区已经生活10年了,每次去湖南老家然后回到深圳南山,都要经过南头检查站。这是我办的最后一张通行证(边防证)。” 杨帆打开证件,里头有效期为2002年6月12日至8月12日,证件背后注意事项写着“有效期满向发证机关缴销”。杨帆说,当时因为办理后没有使用,才得以保存至今。
杨帆是湖南岳阳人。1992年1月,她第一次到深圳。当时听说深圳机会多,家乡也有同学在这边,凭着一个信封上的地址和一个人的名字,她就过来了。一开始,她找到在南头鞋厂打工的同学和蛇口的老乡,不过都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没多久就回了老家。
三个月后,她决定再次前往深圳。“别人都能在那边,我为什么不能?大家都一样刚刚起步,我就对自己说要重新来过,找个事做。”这一次,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攥着100块钱就出门,从岳阳坐1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广州火车站,再转乘汽车到深圳。
“来!深圳南头!” “深圳宝安!” 杨帆回忆,当年在广州准备搭车到深圳,场面还挺乱的,她就跟着喊话的人上车,结果两次被“卖猪仔”,后来才知晓要去流花汽车站买票。就这样,汽车沿着107国道到了深圳南头关。
对于早年来深者来说,二线关是难以忘怀的记忆。当时深圳设有经济特区管理线(也即“二线”),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到南头安乐村,全长84.6公里。进入经济特区需要检查“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即边防证),最初设立有南头、沙湾、布吉、盐田、白芒、背仔角6个检查站。
“车子到南头关时,大家都要下来,排队检查过关,过了关口再重新上车。因为行李是放在车上的,有时候车很多,如果没记住车牌,坐错车的话行李就丢了。”
杨帆回忆说,当时的边防证是托老乡关系办的,那时候办一张证不容易,先要到派出所,再到公安局办证。证件上事由一般都是写着“探亲”,有效期两个月,杨帆算了一下,前后她大概办了20多张边防证,直到2003年她把户口迁到深圳。
后来,在2008年1月1日,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证正式停止办理。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一体化”正式拉开帷幕。
2018年1月15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存在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成为了历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