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逝世110周年纪念 | 马勒有多感伤就有多励志
猫总
2021-04-02 10:33

马勒生前主要是一个著名指挥家,在他去世50年后才被逐渐承认是一个伟大作曲家,尤其在交响曲领域,地位比肩贝多芬。今年是马勒去世110周年,人们已经淡忘他曾在指挥台上叱咤风云,只知道他写出的排山倒海般的交响曲。

其实,作为一个云游四方的指挥,马勒的作曲深受这种职业的影响。

马勒生活在一个歌剧盛行的时代,西欧以及中欧每个稍有规模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歌剧院。他从指挥生涯的初期即常常与歌剧这种体裁打交道,但歌剧院虽多,演出水平却千差万别。甚至有传说,在某地正式演出开始时才发现,合唱团或歌唱主角没到齐,马勒不得不亲自上台替补……

而当时歌剧观众的保守,让马勒难以做想做的变化,无论是演出上的还是曲目上的。因此,完美主义者马勒后来没有创作歌剧,但他仍以指挥瓦格纳、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歌剧而闻名当时。

马勒成名,基本上是在布拉格日耳曼剧院担任总监期间。这时他的拿手曲目有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随后他来到德国莱比锡歌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德国汉堡歌剧院,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这时,他陆续发表了前三部交响曲,思考着交响曲的新定义。

应该说,如果没有指挥实践,马勒的交响曲创作无法做到这么新颖,几乎将原有的交响曲四乐章结构和理性诉求都打破了,进入到自由生长的戏剧模式。

接下来的十年,马勒度过了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的风风雨雨。维也纳这个地方的乐评人保守得要命,却有着非常专业的剧院。此外,身兼歌剧演奏和独立演出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成了马勒难啃的骨头,二者始终未能融洽。

在此情况下,马勒自己的创作回到了形式较为收敛的状态,吸取了比如指挥贝多芬交响曲时发现的一些特点,强化了自己第五、第七、第九交响曲的木管部分;通过修改贝多芬、舒曼交响曲,磨练了声部平衡与配器的本领。

在沉重的工作负荷下,马勒的事业越来越受到推崇,以至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成为了最执着的马勒乐团,他的身体也垮了。但马勒像个战士一样,在写完《第八交响曲》后,与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矛盾完全爆发,远走纽约爱乐和大都会歌剧院。

马勒的最后三部作品《大地之歌》《第九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提示了他对自己生命的大限预感,音乐也更加有野心,他对西贝柳斯说,交响曲要包罗万象。

不论马勒的音乐多么感伤、荒诞,他终其一生在指挥实践中拓宽着交响曲的视野与内涵,不得不说是每一个新时代应有的气象,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新时代的中国听众。

纪念马勒,永远面向未来。

(原题为《马勒逝世110周年纪念 | 马勒有多感伤就有多励志》)

编辑 吴徐美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王雯

(作者:猫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