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题材电视剧拒绝自我设限,写实主义青春剧成趋势

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2018-08-01 18:51
摘要

从1990年首部青春剧播出,到2018年《泡沫之夏》《流星花园》等经典偶像剧翻拍版的热播,国产青春剧在20年间已经历经数次嬗变。

最早的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海报

1990年3月6日,中国最早的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在全国首播。这部由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十二集电视剧,生动描绘了八十年代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尽管在今日看来,这部电视剧剧情不算太曲折,服装也不怎么时尚,但剧中对于教育改革、学生早恋、知青子女回沪、教师下海、出国热等时代现象的真实刻画,令其成为了一代人青春的电视记忆。

青春题材电视剧以青年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描述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困难、情感、和心理变化。从1990年首部青春剧播出,到2018年《泡沫之夏》《流星花园》等经典偶像剧翻拍版的热播,国产青春剧在20年间已经历经数次嬗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不同时代的电视人创作的青春题材电视剧,真实地记录着中国青年一代的点滴变化,生动展现着时代的飞速变迁。

记录时代中的青年人,国产青春剧进入3.0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等为代表的“叛逆青春剧”,开始将视线投射青年人的成长与生活。此后,我国青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借鉴到逐渐具备本土特色的过程。2000年以来,深受日韩、台湾偶像剧的影响,充斥大量车祸、失忆、纠葛关系、王子灰姑娘般脱离现实的“戏剧青春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爱情”当做了青春唯一的主题。而随着政策导向与行业风向的转变,国产青春剧正迎来第三波浪潮,即以现实主义创作为核心的“现实青春剧”,进入了国产偶像剧的3.0时代。

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剧照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曾庆瑞教授曾提出,国产青春剧中两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作品:1998年在央视首播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创了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纪元。以及2007年赵宝刚导演的《奋斗》,开始关注当代年轻人工作难、住房难等真实面临的问题,对爱情与事业的追寻和探讨,给观众以新鲜和真实的感觉,此后涌现出一批《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类型电视剧,纷纷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赢。

然而,面对庞大的青春剧受众群体,其诉求由怀旧到共鸣,再到对现实生活的探讨,青春剧市场正在做出不同的尝试。人气IP的火热,更具多样性的现实生活令如今的青春剧正在做出对“青春+”题材的探索,毕竟,年轻一代想要探究的问题不仅有青春和爱情。如今,80、90后已到成家立业的年纪,伴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化成长起来的00后,也开始成为青春剧的面向人群。受众对于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低幼的剧情正逐渐失去曾经的风光,有品质、符合当下生活的剧集正在逐渐收复年轻一代的视线。

造星的利器,不应成为织造“套路”的流水线

2018版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海报

青春是最好的韶华,青春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剧中人物年轻美好的面庞,爱情的吸引,以及在流逝的时光中对青春的追忆和缅怀,这是青春剧引人共鸣的社会心理基础。这种特殊性令其也成为了业界公认的造星机器。不少青年演员正是乘着青春剧的东风迅速获得大量关注度而成长为业内砥柱。一部《将爱情进行到底》,打造了李亚鹏、徐静蕾、廖凡等一众优秀演员,导演张一白亦通过该剧将导演事业推向了一个巅峰。同时,由该剧推出的同名电视原声带也开启了大陆偶像剧原声带的先河,为该类剧的制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随后,从台版的《流星花园》开始,甚至到大陆同题材翻拍的《一起来看流星雨》(2009年)和《流星花园》(2018年),《最好的我们》等等,一代代青春偶像由此走入大众视野。

2009版电视连续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剧照

在一段时间内,深受台湾和日韩偶像剧的影响,国产青春剧一度与偶像剧划起了等号。电视中充斥的“玛丽苏”、“杰克苏”类的剧情,格外追求营造出一种精致感、华丽感,并以此吸引万千少男少女的追逐之心。也有一些主打怀旧情怀,描写的却是创作者臆想中的年代与青春,都令普通观众难以代入,一度在网络上流行“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的说法,可视为是一种对青春“悬浮剧”的调侃和市场负反馈效应。

“演员呈现于一部成功的青春剧而言,起码占据到80%作用”,《最好的我们》导演吕赢如是说。这部于2016年4月8日起在爱奇艺首播,2018年4月10日于浙江卫视上星首播的青春剧,让青年演员刘昊然、谭松韵走上事业新高峰。但吕赢却十分清楚,观众对于青春剧中演员的“认知”,也并非只有“颜值”。他表示,目前行业中很多导演在选角期间,优先考虑的是演员颜值,而非演技,这也是现在市场中为何“烂剧”频出的一大原因。

电视连续剧《最好的我们》剧照

刻意利用视觉包装和直白的情绪渲染来笼络人心的创作手法,并没有真正关照到时代中青年人的内心,即便它们曾在一定时期内打造了一批“明星”、“爆款”,但容易引起处于心智成长期的青少年盲目模仿,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情节,电视制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引导。从长远来看,小荧幕剧情的套路化和同质化,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导致观众群体的流失。

近年来,IP、圈层文化、和社会信息的更快流通,使得青春题材剧已经进入内容创作的拐点。能率先实现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创新的制播方,才能重获受众青睐,成为流量与口碑的双赢者。

探索中前行,“写实主义青春剧”顺应主流趋势

台版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海报

十七年前,台湾版《流星花园》首播,一度风靡整个亚洲,在多地创下收视纪录,是当之无愧的千禧年偶像剧鼻祖,时至今日仍在豆瓣拥有8.2分之高的评价。而在后来大陆对其的两次翻拍中,该评分呈现断崖式走低。《一起来看流星雨》(2009年)4.4分,《流星花园》(2018年)已跌至3.1分。于十七年后,在现代语境下重生的的这版《流星花园》,伴随着高讨论度的是扑面而来的争议。“剧情拖沓”“细节虚假”“大量植入”等诸多问题饱受网友诟病。据了解,《薰衣草》《放羊的星星》《转角遇到爱》《王子变青蛙》《天国的嫁衣》等经典台剧的翻拍版权也陆续被买断,该现象令人不禁疑惑,80后、90后吃的糖,是否还能甜到00后?

今年7月,人民网官方微博发布的“00后怎么看现在的电视节目?”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从视频采访中可以看出,如今的00后逻辑性普遍较强,思维也偏向于成熟。相对于题材、语言文化更具多样性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过于类型化、戏剧化的偶像剧显得越来越幼稚,风光不再。从2017年的《微博视频白皮书》中可以看出,00后们在青春类别中最偏爱“同窗”题材,而警匪、奇幻等以往属于“成人向”的题材也深受00后的喜爱。

不仅00后的观剧情趣在逐渐走高,曾经的80、90后也相继步入社会,关注点和审美需求都产生了变化,青春剧题材红利期早过,观众口味愈加挑剔,想要再创高峰,无疑更为艰难。2017年,《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鸡毛飞上天》等剧集的热播,成功令现实主义题材回暖。一时间,写实成为各界的共同呼唤。而细数近些年成功的青春剧,都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足够细腻写实。是否“接地气”、能否引发观众共鸣,决定着一部青春剧的成败。“写实主义青春”的基调,即取材现实生活,塑造真实人物性格,讲有共鸣的故事,实现作品与观众有真正意义的互动。

以韩国的口碑青春剧《请回答1988》为例,这部剧以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为故事背景,讲述住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的五个家庭的孩子18岁的青春记忆。该剧主角均为新人演员,注重把握细节,高度还原时代特点,令观众在看电视时更好的置身于情节之中,靠着强烈的共鸣感取得了成功。中韩两国较为相近的文化生活背景,也令该剧在中国也获得了极高口碑。正是在对平淡琐碎生活的细致刻画中讲故事,为观众呈现没有偶像包袱,不加滤镜的真实青春,令“请回答”系列成功感动了众多观众。

电视连续剧《奋斗》海报

从《奋斗》开始,在2008年前后就开始掀起了一波写实主义青春剧的热潮,涌现出了《我的青春谁做主》《裸婚时代》《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一系列电视剧视作品,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2012年以来,《北京爱情故事》、《浮沉》、《北京青年》等都市青年情感题材电视剧同样在全国热播,引起了又一波热潮。特别是《北京青年》中,“重走青春”的口号一度在都市青年群体中得到了追捧。这些集中讲述“80后”、“90后”青年群体的成长生活演绎出了种种众生相。

时间进入2014年,迅猛发展的互联网视频平台竞争的着力点逐渐由版权剧向自制剧转换,对圈层文化的深挖试水催生了“青春+”的青春剧内容制作模式。如近期热播的“青春+刑侦”的《青春警事》,既保留了刑侦涉案剧的叙事精髓,又插入了青年人的成长与感情线索。日前开机的剧版《七月与安生》将创作角度转向更为复杂的“青春+职场”,力求摆脱“校园”与“疼痛”的窠臼,展现人物奋斗成长的现实正能量。由金牌编剧霍昕打造的《爱我,你敢吗》刚刚杀青,该剧则聚焦都市青年中“恐婚”话题,涉及了职场、婚姻生活、家庭教育等现实话题。当独特的题材遇上精良主创制作和演绎,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已大体成为定数。

85后青春剧导演沈文帅表示:“任何一个优秀的剧,就像是做一道精美的糕点一样,它应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混杂在里面。”在他看来,把与青春有关的话题合理渗透于剧中,不仅可以激起更多的共鸣,更能突破传统的框架。拒绝自我设限后,青春剧也有了更多的可能,这是对类型剧边界的探索和拓展,也应是一个导演的初心。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