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推出“垃圾分类3.0版”,这次目标对准了这类垃圾
广州日报
2018-07-31 09:29

王石与第二批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合影。

30日,深圳市垃圾分类大讲堂在市民中心开讲,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大使、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作为主讲嘉宾,就垃圾分类的公民责任和技术路径发表了演讲。

刘建国认为,以前在宣传垃圾分类时,总要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会让公众产生误解,明确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源”,才能强化公众源头分类投放的责任。记者从深圳市城管局了解到,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将推出3.0版,将为每个小区集中投放点配备小型洗手池,开展家庭厨余垃圾的分类回收。

王石:“用保温杯也是践行垃圾分类”

2015年,王石获聘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在昨天的大讲堂上,王石回忆了他和万科在数十年中为推广小区垃圾分类所做的实践。王石说,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件事给他刺激很大,当时万科在武汉开放了一个房产项目,离小区2公里的地方有个垃圾处理场,按规划两年之内关闭,可到小区入伙的时候垃圾场还在。“在里面待了20分钟就受不了了。”

王石为考察垃圾分类,几年前到过北欧、日本、中国台湾“取经”,感触良多。他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垃圾分类模式都是高成本、高科技,瑞典的小区里都有焚烧厂,供发电和取暖。

王石有一次去拜会日本东京某地产董事长,矿泉水喝完后,这位董事长在撕瓶子的标签,王石好奇地问缘由,回答是塑料标签如果不撕,整体回收后再做出的塑料品质不好。这个细节让王石感叹日本人的细心。他在演讲中打趣道:“我做不到这种程度,但我可以用保温杯,虽说是中年必备,也是实践垃圾分类。”王石推崇的是中国台湾模式,在没有新增一座垃圾焚烧场的情况下,把现有的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让人感动。王石呼吁,应虚心学习包括日本在内的先进经验,形成深圳特区的一种文明,特区能做到的,我国其他地方也一定能做到。

刘建国: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源”

昨日的大讲堂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国为大家带来一堂专业性极高的垃圾分类技术路径和管理策略讲座。

刘建国认为,对公众个人来讲,垃圾分类是“知易行难”,所以推广分类首先要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他指出,在政府普及分类知识中有不少误区,舆论引导时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样会让公众产生疑惑,是资源为什么还要收费呢?所以在舆论引导时,要强调垃圾的首要属性是“污染源”,这样才能强化分类是责任的公众意识。

在推广策略上,刘建国点出了几个问题,推广垃圾分类初期,许多地方为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出“分类换积分”等做法,但这种给公众糖吃的做法,成本高昂不说,公众参与热度也很难维持。有的则用市场化方案,把分类工作交给第三方公司,企业推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处,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刘建国认为,政府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起步阶段,完善后端分类处理设施,这样才能避免分类投放变成“作秀”,发展阶段提高前端的垃圾投放准确率,让处理设施发挥效益,最终达到前后端通畅衔接的成熟阶段。

在管理策略上,刘建国建议,需要实施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的推广策略,将垃圾分类作为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建立设施、文化、制度、法制四个方面的管理体系。

投放点配备小型洗手池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回收

两千万人口,每日产生垃圾2万吨,近年来,深圳在破解“垃圾围城”上,逐步提升垃圾分类版本。目前深圳已实施了小区垃圾分类1.0版和2.0版。深圳市城管局副巡视员杨雷介绍,1.0版是指分类设施已进入小区,同时在小区定期开展资源回收日等活动。2.0版也就是“侨香村模式”,即是分类投放点在楼下集中设置,除此之外再无垃圾桶;每天垃圾投放的高峰时段,有志愿者在现场督导。

“如果说1.0版是打基础,目的是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那么2.0版的核心则是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杨雷透露,目前深圳正在陆续推出3.0版,即在2.0版的基础上,为每个集中投放点配备小型洗手池,开展家庭厨余垃圾的分类回收。

而未来的终极版本4.0版,要等到立法出台后方可实施:全面推行楼层撤桶,实行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同时在各分类投放点配备无线监控。目的是做到“分类好,少付费;分类差,多付费;不分类,受处罚”。

深圳市城管局表示,深圳目前推进垃圾分类将建设“三个体系”,做好“两篇文章”。

“三个体系”是指:一是健全完善分流分类收运处理体系,为前端分类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建立垃圾分类宣传督导体系,引导带动全社会参与;三是构建责任体系,落实物业管理企业、集贸市场、餐饮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类回收处理企业以及区、街、社区各级主体责任。“两篇文章”是指:一是减量账,分流分类垃圾应收尽收,充分评价分类效果;二是参与账,切实提高居民参与率,提升市民的获得感。

深圳拟规划新建5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

3.0版的目标对准了家庭厨余垃圾,记者从深圳生活垃圾分类事务中心获悉,目前已编制完成《深圳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布局规划》初稿,拟规划分期新建5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至2035年总处理能力达到15075吨/日,为解决全市厨余垃圾分类后的处理问题提供保障。

此外,深圳还将规划建设以大件垃圾(含废弃家具、废弃家用电器)、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为主,兼具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与暂存功能的综合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目前已编制完成的《深圳市大件垃圾收运处理规划》和《深圳市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将于近期提请深圳市政府审定。规划在深圳全市布局东、西、中部三处大件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1800吨/日,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中部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已完成初步设计、概算造价审核等工作。下一步将加快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价、招标等工作,力争年内开工。

编辑 党毅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