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做客“四方沙龙”,讲述生物艺术为了呈现一种思考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8-07-30 15:56

公益文化品牌“四方沙龙”日前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期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胡斌为鹏城观众带来一场名为《新技术环境下的艺术与生物、生理实验》的演讲,与大家一起探讨艺术与生物的关系。

胡斌在演讲。

胡斌,出生于湖南长沙,2002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并入广东美术馆研究部从事策展与编辑工作,参与两届广州三年展图录的编辑,担任《美术馆》编辑,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美术史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物馆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

数字技术、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促使生物艺术的兴起。受国际新兴艺术潮流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有关生物艺术、生理实验的展览和艺术家。在此次讲座中,胡斌对这些展览和艺术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以身体作为切入口,讨论由符号表达到生理实验的演变过程。

沙龙现场。

在演讲的开始,胡斌坦言,这个课题相对来说比较新,之所以选择一方面是关山月美术馆这一系列的讲座都是面向未来的,今年的主题词是科学、未来。而艺术和科学的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深圳是当下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城市。

随后,胡斌讲述了什么是“生物艺术”。他认为,生物艺术是一个新的类型,是指艺术家运用细菌,分子、植物和组织、活体动物等这些有机的物质创作的艺术。“当然对于它的界定也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艺术是我们运用植物的颜料,更多的是工业的矿物质的材料。生物艺术用生命体来做作品,不属于传统的范畴。”

与医学家的生理实验不同,艺术家只是借用了这样的实验来用到艺术里面。艺术家的作品不带来实际用处,而是带来一种思考的方式。胡斌说,“艺术家不断在用这些生命体来做实验,其实是切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或者是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演讲中,胡斌用了大量的案例说明了正在日益兴起的生物艺术。他也指出了中国艺术家在这一领域的艺术实践出现的新特点。胡斌说,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家在跟身体有关的这样一些创作当中体现出一种变化,“由原来把身体作为一个符号去反映问题,已经转变为用身体来作为一个思考的方式,从而做整体思考。”他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是跟大环境有关,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分工合作的方式越来越普遍。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