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新书出版:钱理群、陈平原、洪子诚等共话“九十年文学路”
凤凰网文化
2021-03-29 23:01

3月26日,乐黛云先生的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乐黛云先生、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洪子诚、钱理群、王守常、赵白生、贺桂梅、干春松、张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等出席活动,并进行了分享,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各种角度谈了他们所理解的乐黛云先生,对乐先生在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所作出了评价。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乐黛云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她的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她说:“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乐黛云

在《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中,乐先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五十岁的她,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了重新开始。此后,她重新焕发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为她,北京大学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中国有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高校有了一个又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并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也成为整个人文研究中一条异常活跃的“鲶鱼”。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据说,乐老师的学生包括了好几代人。如果这样划分的话,那么,我应该算是第一代的老学生了。乐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开放和活跃,和我们读书时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是相当融合的。”

钱理群还提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的第四期同时刊登的三篇文章对80年代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了指导和引导作用,这三篇文章分别是:王瑶先生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提出了一个重新确立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严家炎的《从历史实据出发,还原事物本来面目》,他提出了一个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品格的重建的问题。第三篇就是乐黛云先生的《了解世界文学研究发展状况,提高现实文学研究的水平》,这篇文章里强调中国现代文学是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起来的,因此提出来必须要研究世界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她认为这是这个学科非常重要的特点,它引领了对现代文学一系列的研究。

谈及乐先生在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工作,陈平原表示:“实际上现在比较文学国内、国外的高潮已经过去了,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个。但是在80年代我读书的那个时代,比较文学影响力是覆盖性的,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里都有比较文学的影响——或者它的思路,或者它的著作,或者它的方法,或者它的眼光,这些都渗透到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里面来。现代文学在80年代之所以能够有那样崛起,是跟比较文学的渗透和改造有直接关系的。当初的比较文学,或许我们只是从乐老师那里学到一点二手的概念、索引、方法,但是确实影响到我们的研究。今天学生们会说,老师你怎么敢写这样的论文,我写过一篇名为《关于鲁迅的故事新编和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的文章,当初觉得眼光一亮,文章受好评,但是大家不知道我一点德语都不懂。当初我们也敢做,因为有比较文学帮我们做了大量的译介。”

乐黛云先生与汤一介先生是“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此次出版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大百科“纵横百家”书系的一种,与汤一介先生的遗稿《我们三代人》都由该社出版,旨在呈现学人传记的典范。

乐黛云与汤一介先生的伉俪情深让洪子诚印象深刻,他回忆:“1988年的时候北戴河有一个夏令营,乐先生和汤先生也去了,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乐老师说她跟汤先生的结婚纪念日都要到西餐厅去用餐,那一次也不例外,她在北戴河的时候专门跑到秦皇岛去庆祝自己的结婚纪念日,当时我非常感动,我一辈子好像也没有这样一种深情厚义。”

原标题《乐黛云新书出版:钱理群、陈平原、洪子诚等共话“九十年文学路”》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