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二孩时代,不能苦了老人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8-07-26 08:56
摘要

如果老人主动帮着带孩子,子女也得多关心、体谅老人,少责备,给老人多帮忙,不能假装自己忙得不行从而逃避带娃的琐碎事

除了那些一举造出双胞胎的家庭之外,许多家庭都纠结要不要二孩。“自己生的孩子谁来带”,这个不像问题的问题是个真问题。至少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二孩时代,老人“松绑”的日子遥遥无期》中,这个问题呈现得很清楚。

这篇报道说的三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在第一个故事中,似乎奶奶偏爱小宝却苛责大宝,引起媳妇不满,奶奶也因带着两个孙子却没落下好而满腹委屈;第二个故事中的爷爷奶奶,抚养头一个孙儿可谓是尽心竭力,但当第二个孙儿尚在母腹中时就表示不愿再帮着带,后来说到做到,媳妇觉得又累又委屈;出现在第三个故事中的陈阿姨,原本是个爱漂亮爱打扮的人,但等到退休来北京帮着女儿带孩子后,漂亮的衣服也没机会穿了,每天忙的是跑菜市场、带孩子出去玩这些事,还因为老伴在北京住不惯和对方分居。大致说来,三个故事说了二孩家庭三种类型的老人,分别是:“吃力不讨好”型、“吃苦吃怕了”型、“有苦自己咽”型。看来,许多二孩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各有各的困难。但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老人受累了。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如果要看有多少老人帮着带“二孩”,这个统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农村同样有许多老人在帮着下一代抚养下一代。对城市的统计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还有许多和子女在同一个城市的老人,他们不需要随迁,就地帮孩子带孩子。

不得不承认,二孩时代,老人带孩子的劳累程度提高了。他们年岁又增,体力和精力在走下坡路,但现代育儿理念和子女提出的带孩子的精细化要求却与时俱进。谁来为这些老人“减负”、提升他们的晚年幸福指数呢?

为老人“减负”,首先得尊重其自主意愿。如果老人不愿意帮着带孩子,子女也没有必要埋怨。老人没有帮着带孙辈的义务。一些年轻人自己的孩子都不愿带,又凭什么缠着父母让本来已经抚养了一代人的他们再来隔代带孩子呢?特别是在可能造成父母分居、需要老人背井离乡、老人身体本身不济等对老人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子女更应尊重父母自发的想法。

为老人“减负”,子女自身也应做好充分的“两手准备”。要二孩,不能以成功“绑架”老人为前提。如果老人不愿带,要做好自己带或请保姆的准备;即便老人帮着带,但老人的身体条件未必吃得消,也要做好万一老人中途退出“带娃老年军”的准备。做好了“两手准备”,也就没有必要对父母软磨硬泡,让老人能轻轻松松地享受晚年。

为老人“减负”,社会还得多分担。培育出讲职业操守、有优良技能的保姆大军,才能让人们放心地选择保姆服务;建立相当数量的靠谱的幼托、早教机构,也能让老人早日松口气。做好这些工作,远比给家庭提供区区二孩奖励更重要。

总而言之,带二孩不能为难老人。如果老人主动帮着带孩子,子女也得多关心、体谅老人,少责备,给老人多帮忙,不能假装自己忙得不行从而逃避带娃的琐碎事。如果因为带二孩而苛求于父母,这样的二孩不生也罢。

不得不说,本届老人真心很累。前不久听一位老人讲起,她在一个城市帮着大儿子带第二个孩子,没多久小儿子家又添丁,她赶回小儿子居住的城市带了几个月小孙子,大儿媳又开始催其回来了。尽管“催”可能是“请”,但本质上不就是“争夺”吗?以前我们听过不孝子女纷纷把老人往门外“推”的故事,今天再听子女“抢”老人的故事,是不是有一种异曲同工的感觉呢?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