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臭水沟”华丽变身打卡景点!背后的治水“秘笈”是……
深圳新闻网记者 胡津玮 廖章霖
2021-03-27 14:31

2019年12月,第十六届沙井金蚝节如期拉开帷幕,金蚝小镇700米示范段亦于当日正式开放。示范段的小巷道中,两侧古屋外墙上画着一幅幅壁画,游客行走其中,感受千年蚝乡的历史底蕴。在小巷中,一条清秀的小河蜿蜒流淌,透过清澈的河水,能够看到鹅卵石铺设的河床,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的波光。

今日龙津涌。

在繁忙的大都市中,有这样一幅美妙的田园山水景色,确实妙不可言。但谁又能想到,这一条清澈的河流,在不久之前,还是一条当地居民“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呢?短短几个月,从人人避之犹恐不及,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样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又是如何做到的?

多部门联手进行治理 重现鱼翔浅底的小河流

80多岁的陈伯伯,世代生活在宝安区沙井街道辛养村,他亲眼见证了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这条河以前叫龙须沟,现在叫做龙津涌。以前这条河的水还很清,河道也很宽,我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喜欢在河里洗澡,附近的人也直接用河里的水来洗衣服,我和其他小孩还经常在河里钓鱼、抓虾,河水很干净的。”陈伯伯对记者说。

未整治前的龙津涌。

据了解,龙津涌共经辛养旧村、沙三旧村、蚝四旧村三个村落,最后由帝堂路流入茅洲河一级支流衙边涌,全长750m,全河段明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一片区经济以及人口的增长,龙津涌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渠道年久失修,岸墙部分损毁,整条龙津涌已经完全失去排洪功能,整治前水质等级为重度黑臭。

2019年中,龙津涌的整治工作正式启动。但由于河道从居民区中蜿蜒而过,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为整治带来了巨大的难点:河道两侧老旧建筑巷道狭窄、老旧房屋不具备新建雨污分流管道条件、渠道年久失修、岸墙损毁存在安全隐患、紧邻居民楼施工空间不足……无数的难点犹如拦路虎般阻挡在了施工人员面前。

有专门的渠道为龙津涌补充水源。

为此,宝安区水务局和一众设计、施工单位多次现场勘察并召开龙津涌专项整治会议。经过各方精心组织策划,最终在龙津涌内搭建了一套双层的河道系统——上层明渠部分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毕的再生水以及雨水,下层暗渠则负责收集污水,并辅以全河道清淤、新建截污系统、新建补水系统、生态及景观修复措施的综合整治方案。经过近4个月的综合整治,一条新生的龙津涌终于重现于世人的面前。

还原清澈河流 居民摒弃陋习

如今,龙津涌已成为当地居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而龙津涌所在的沙井古墟也因旧城活化,焕发了新的光芒。驻足河道旁,可见对岸古建的墙面绘有鲸鱼、棕榈树、现代城市等形象,前卫时尚与历史气息在这里完美融合。河道也经过了精心设计,芦苇在河道边生长得十分茂盛,长长的穗心随风摇摆,驻足岸边,好不惬意。

清澈见底的龙津涌河水。

“整治了真的是太好了,谁也不想一出门就是一条臭水沟,是吧。”陈伯伯对记者说,“现在我有空就能出来和朋友坐在河边聊聊天,挺好的。”

对于眼前这条清澈河流,附近的居民也改去了过去向河中倾倒垃圾、污水的陋习。在辛养旧村片区工作了十几年的环卫工人张姐对记者说:“以前周边的居民经常打开窗就把垃圾倒进河里,现在治理完之后大家都不会这样做了,毕竟那么难的才把之前又黑又臭的河治理好,都不想再破坏一次。”

涓涓龙津涌 为千年古墟添上一抹亮丽水色

这条小小的河流被治理好,造福的也不只是周边的居民。

龙津涌所在的沙井古墟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底蕴,自宋元朝代这里便是广东的重要产盐地,深圳最繁华的商业要津,此后盐退蚝进,开始插杆养蚝,蚝文化不断渗透入这片古村落的每一寸肌理,并逐渐演化成当今沙井最鲜明的文化基因。

在龙津涌附近,分布着拥有800年历史的南宋建筑遗址——龙津石塔,以及几百栋老屋、十几处祠堂,若干古井、牌坊、废墟和遗迹等,是深圳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一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治理完毕后的龙津涌,为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墟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龙津涌现状。

今天的龙津涌,不仅被周边居民所喜爱着,来到这里游玩的旅客也对这条小小的河流十分青睐,渐渐成了一处拍照打卡的景点。2019年,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就曾在龙津涌一带设有主题展,展示千年蚝乡穿越的时光、民俗文化的内涵、戏剧艺术的盛宴、让来沙井的游客用自己的视角和体验,感受沙井穿越千年时光的民俗美、风景美、故事美、时光美,弘扬宝安广府文化、民俗、艺术。“没整治之前,谁都不愿意来这里,现在整治好了,来玩的人也变多了。”陈伯伯说道。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深圳治水|昔日“龙须沟”华丽变身 居民摒弃陋习护河流 》)

编辑 陈苏雅 党毅浩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詹婉容

(作者:深圳新闻网记者 胡津玮 廖章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