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海域珍稀江豚死亡后续:胃里一片空白,螺旋桨击中肺主动脉致死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2021-03-24 21:03
摘要

现场解剖确认,船只螺旋桨击中该江豚的肺部主动脉系统,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经专家团队检查,在深圳东部海滩发现的江豚,确认系遭船只螺旋桨击中其肺部主动脉系统后死亡。心酸的是,由于海洋生存环境恶化,这只江豚的胃里一片空白,没有鱼虾等任何食物。”3月24日,深圳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向深圳特区报热线通报了大鹏海域一珍稀江豚遭螺旋桨夺命后的最新调查结果。

3月23日,一只伤痕累累的江豚在深圳东部海滩上被发现已死亡。

3月23日,一只死亡多时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印太江豚在大鹏新区南澳街道杨梅坑海滩上被市民发现。次日,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鲸豚与环境保护团队专家赶到深圳,协同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展开进一步调查。

经查,该江豚为雌性,全长1.5米,约15岁,正值壮年。死亡时,它全身伤痕累累,身体两侧共有4处较大创面,长度均超过20厘米。现场解剖确认,船只螺旋桨击中该江豚的肺部主动脉系统,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受海洋环境恶化,尤其是人类对其近海生存环境的严重影响,该江豚长期营养不良,存在多种健康问题,如肺部结节、肝糜烂、胰腺肿大,乳腺周围存在较多寄生虫等。现场,最令专家团队和记者感到心酸的是,该江豚胃里一片空白。这表明,它生前已较长时间无法捕到鱼虾充饥。

海洋鲸豚与环境保护团队专家对江豚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剖检。

后续,专家团队将继续对该江豚进行实验室研究分析和无害化处理。

深圳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告诉记者,自2019年开始关注大亚湾海域江豚以来,已记录到约30只死亡案例。最痛心的是,仅2021年1月至今,就记录到12只死亡案例,其中11只死亡的事发海域在深圳。

2021年1月,在深圳东部海域死亡的江豚。

中山大学团队专家表示,印太江豚不仅是易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深圳海域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小型齿鲸类动物种群,反映海洋生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同时,应强化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野生动物的保护。

深圳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为宣传保护江豚而制作的吉祥物。

专家建议,深圳应尽快对江豚这一海洋生物种群启动专项调查研究,掌握它们在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活动的数量、习性等较翔实的数据资料;在深圳海域设置更大范围的禁渔区,在江豚、白海豚、鲸鲨及珊瑚等活跃和生存的近海区域建立保护区;强制要求快艇等船舶限速、安装螺旋桨防护罩等;在市民、渔民中继续强化海洋保护意识,把江豚列为深圳的海洋吉祥物,如同中华白海豚与珠海、海龟与惠州一样成为城市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的名片。


(原题为《<大鹏海域一珍稀江豚遭螺旋桨夺命>追踪报道:江豚胃里一片空白,螺旋桨击中肺主动脉致死》)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露锋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