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解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规划
深政观察
2021-03-24 19:33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今年深圳召开的牛年“开年第一会”,通过了一系列事关深圳长远的重磅文件,比如:

《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深圳市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实施方案(2020-2022年)》《深圳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

每一项都含金量十足,信息量巨大。其中,《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作为一个片区的专项规划,与这些全市级的重磅文件一并上会,本就说明了光明科学城之于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分量和地位。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鸟瞰图)

小政今日获悉,《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已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公布。其中披露的科创菜单十分“高大上”,随便拿出几个名词来看看,比如:以缩小“摩尔定律时代”技术差距、加快培育自主创新生态为目标;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

再比如这个:规划布局以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作为探测媒介或研究对象的标志性、稀缺性综合粒子设施,重点建设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提前开展质子源预研工作,组建大数据中心汇聚散裂中子源和中微子实验装置的海量科研数据……是不是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公园站效果图)

五大战略定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给了光明科学城五大战略定位:

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未来,光明科学城将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

发展目标

小政留意到,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度安排,《规划》对光明科学城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图,光明科学城建设将分步推进——

·至2022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

围绕原始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体系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7个,完成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方舟效果图)

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展望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长起2-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得到全面激发。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光侨路界面效果图)总体布局

光明科学城的总体布局分为科学技术领域布局和空间布局两部分——

科学技术领域布局。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

在信息领域,以缩小“摩尔定律时代”技术差距、加快培育自主创新生态为目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超级计算、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应用、融合发展,形成安全可控、互相适配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在生命领域,聚焦生物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开展从微生物到灵长类再到人类生命的研究,形成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

在新材料领域,适应材料研究从经验摸索到人工设计调控转变的趋势,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形成新材料发展创新体系。

空间布局。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至龙大高速、茅洲河,北至深莞边界。科学城构建“一心两区”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为科学城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特色性的科学服务设施。

“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并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布局示意图)

未来之城

去年6月出炉的《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为片区划出大致样貌(深圳这个“城”的规划重磅出炉);去年12月,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最终整合成果落地,也掀开了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的盖子。(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未来长这样:历时一年多国际咨询,整合十个入围方案亮点)

不过,未来的光明科学城的“内涵”,在此次发布的总体规划中才可以窥见全貌——

光明科学城将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智慧人文宜居科学城。

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方面,光明科学城将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包括中能同步辐射衍射极限光源、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二期等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Ⅲ、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高端科研仪器研制中心、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等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这里还将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山大学•深圳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鼓励符合光明科学城发展定位的国内外一流高校设立科研机构,创办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等等。

在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上,《规划》也提出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任务:比如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将开展硅基异质集成光子芯片技术攻关、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大数据技术攻关、云计算技术攻关、下一代通信技术攻关、区块链技术攻关。

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将建设先进光源先进材料实验线站,研发高通量中子谱仪平台关键技术设备,研制高通量制备与实验室表征关键系统,研制辐照环境原位综合表征集成系统,研制深海腐蚀环境原位物性分析与数据处理系统。

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将建设先进光源生物医药实验线站,研发创新药物,开展工程生物研究,建设医学影像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开展临床医学与健康基础研究。

在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上,《规划》提出加大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科研合作力度,加强与广州南沙科学城的联动协同发展,打造联动港澳创新格局,推动光明科学城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体化布局,统筹建设光明科学城中科院基地和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深圳)等等,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在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上,《规划》提出将精准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整建制成规模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队伍,营造优质国际人才服务环境,同时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建设智慧人文宜居科学城上,《规划》提出将建设互联泛在智能的智慧科学城,实现光明科学城全光纤千兆网络接入和免费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在保证安全管控的前提下,推动建设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光明科学城特定区域,规划建设以科技产业特色和未来城市发展为主题,并与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智慧岛”。

加快城际、地铁及高快速路网规划建设,构建光明至机场快捷通道,强化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和南沙科学城之间交通联系。探索建立无人驾驶交通、自动配送物流等各类智能化生活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环廊效果图)

可以预见的是,这块种在深圳的科创“玉米地”,未来将是更多“从0到1”源头创新的突破之地,也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前沿。

(原题为《解密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规划》)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露锋 李怡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