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正是品艾时 东莞道滘兴起艾草种植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刘应林 叶月琼 叶雅贞 文/图
2021-03-24 14:41
摘要

隆叔告诉记者,道滘人习惯食用的艾草叫细艾,过往以采摘野外自然生长的为主

东莞市道滘镇素有清明前后食用艾制品的习俗。正因如此,农民也发掘出商机,陆续开始种植艾草,时下田间种植的艾草已长出了新芽,正是品艾好时节。

在道滘镇蔡白艾草种植区,嫩绿色的新芽萌出,低矮的艾草像极了覆盖在田垄上的绿色地毯,农户隆叔老两口正忙着采摘艾草。隆叔告诉记者,道滘人习惯食用的艾草叫细艾,过往以采摘野外自然生长的为主。但是,随着近年清明食艾变得越来越流行,野外细艾的产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于是不少农户便开始收集野艾的种子用于田间种植。野艾摇身一变,成为了农民细心呵护的田间作物。

“细艾种植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天生天养的。春分播种,遇上雨水丰沛便长得极快。采摘时掐嫩叶食用,余下的茎叶还能继续萌发新叶。”隆叔说,现在每隔两天采摘一次,有固定的收购商,完全不担心销路问题。

水乡人食用的细艾,其实是一种名为匙叶合冠鼠麴草的草本植物。食用时颇为讲究:采摘鲜嫩的艾叶,洗净、焯水、切碎,按比例混合糯米粉后可制成多种艾制品——油煎可成艾煎堆;加糖,压入寿桃模具、蒸熟则为艾寿桃;包裹花生、豆蓉等馅料,蒸熟即为艾角。

据悉,艾草具有祛湿、散寒、止血、消炎等作用。清明时节湿气较重,水乡人相信吃用艾角有强身健体之效。制作艾制品需经过繁琐的工序,但对于道滘人来说,却十分享受这份繁琐,因为春季食“艾”,更像是一种应节传统,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情怀。

(原题《东莞道滘兴起艾草种植,时下正是品艾时》)

编辑 陈冬云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刘应林 叶月琼 叶雅贞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