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横屏,观看高清视频)
自古以来,竹笋就是菜中珍品。
大文豪苏东坡一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点出了笋的精髓。
生长于佛山张槎地区的沙口笋,
是东平河与三角洲共同的馈赠,
也是佛山人留恋的味道。
早上5时多,晨曦微露。
佛山东平河畔迎来忙碌的笋农。它们要搭上当天第一批食材的快车,在7时前后进入各大酒楼食肆的后厨。
种笋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
沙口笋喜潮湿润泽又怕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佛山,种笋得天独厚。
沙口笋头大尾小,中间弯曲,形似烟斗。将金黄的表皮剥开,洁白如玉的笋肉显露出来。
竹笋生长能力极强,尤其在春季,一场雨之后,许多小笋头就会从泥土里探出脑袋。普遍来看,沙口笋一亩地可以出产两三千斤竹笋。每年5月,就是沙口笋上市的季节,之后6—7月迎来盛产,一直到10 月才退季。
《诗经》有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本草纲目》记载:“(竹笋)治消渴,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描述了食笋的益处。
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
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白居易也曾专门作诗《食笋》:“每日逢加餐,经时不思肉。”
说起沙口笋,要提晚清一位翰林学士陈如岳。当年他上京当官,后来告老还乡,在石湾至海口一带俗称“水浸地”的地方买屋、买田、买地。有了田地,陈如岳就利用自己上京为官时了解的信息,将江西庐山的大矛竹”和本地的“象竹”杂交,培育出新竹种,布种在鱼塘基边,称为“竹基鱼塘”。间格还盖上“猪渌”养猪,将氮肥、磷肥等有机肥料施在竹敦上,所以长出来的竹笋肥大、肉厚、爽甜,被称为“大头甸”。
岁月悠悠,这个传说的真伪早已无从考究,但给沙口笋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
张槎的沙口笋有一段“威水史”。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当时,国务院指定用专机从广州调张槎沙口竹笋到北京,作为国宴菜肴招呼尼克松夫妇。张槎沙口笋由此获得了“国笋”的美誉。
旧时,张槎有多家笋厂,每年销往港澳地区和海外市场的笋制品能达到1500多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沙口笋曾被国家指定为唯一的出口笋,可见其品质之好、名气之大。
为了扩大沙口笋这一好物的种植和影响,地方也在积极行动。张槎国笋文化节美食嘉年华、十大名菜评比、笋王争霸赛等系列活动,已逐步打造成为知名文化品牌。
沙口笋在崇尚清与鲜的佛山人手里,演绎出众多相得益彰的菜式。
与荤菜入馔,肉清爽而笋入味;与素菜清炒,笋的清鲜淋漓尽致展现。
这由天时地利共同孕育的滋味,将繁腻化解于无形。
▼冰镇沙口笋拼三文鱼
▼黄秋葵沙口笋炒牛仔粒
▼水煮沙扣笋牛肉
品鲜之道
在茂密的竹林里,如何找到深埋在地里的竹笋?
根据笋农多年的经验,可以按照竹尖的朝向去找竹笋——竹子往哪边弯,就往哪个方向去找。
挖笋,也是讲究技巧的。挖笋前要观察竹枝的长势和朝向,然后在它们生长的反方向位置徘徊,端详向上拱起的细沙泥堆。如果看见“美人尖”(泥堆顶端有细微的裂缝,并且有褐色小尖端凸起,这就是所谓的“美人尖”)的话,那么,你就大胆往下挖掘吧。
这时,要先用手轻挖走周边的沙土,让“美人尖”弯曲的内侧腾出适合的空间,再分别从两侧一手持铲一手握木槌,轻敲笋头。竹笋身影初现后,一手扶着铁锹倾斜着插入竹笋旁,一手用木槌反复敲打铁锹。形似牛角的沙口笋,带着东平河沙土地的芬芳出来了。
【撰文】莫依蓉
【制作】戴嘉信 李嘉欣 杨馥铫
【海报设计】莫迪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王雯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