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举行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就如何科学提升基层治理工作建言献策。 读特记者 何龙 摄
7月17日下午、7月18日上午,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与会人员分组讨论全会工作报告。大家纷纷表示,报告充分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强调要把握战略重点,集中用力攻坚,努力在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走在最前列。进入新时代,深圳要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必须拿出新担当新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圳要全面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勤奋,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的坚毅,雷厉风行、久久为功的干劲,重点做好全会部署的九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深圳工作开创新局面、再创新优势、铸就新辉煌。
努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在“卡脖子”领域取得突破
创新是第一动力。过去30多年,深圳在科技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如今要在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走在最前列,必须紧紧抓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努力在自主创新和“卡脖子”领域取得突破。
深圳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彭海斌认为,深圳要充分巩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强项,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作为深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着力于基础设施和科技园区建设,助推深圳科技创新产业不断成长。
深圳市税务局联合党委书记、局长张国钧表示,深圳要努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政府不仅要给予企业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更要促进企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加快建设基础研究机构,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短板,扎实推进深圳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实施。
深圳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聂新平表示,要充分利用深圳这些年发展的积累,大力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特别是要部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装置群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实施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利用好政府工程和政府采购,使之与科技创新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杨胜军表示, 政府工程和政府采购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可以尝试在政府采购、政府工程的应用上,率先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努力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高效配置资源
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需要构建资源高效配置的市场机制。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泽望表示,深圳在遴选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可以考虑在遴选“独角兽”这样注重未来前景的企业时,参考资本市场的风投机制,以市场选择的方式来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进一步升级。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万国营表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夯实营商环境基础性工作,在放宽市场准入同时,也要有退出机制,该破产就破产。
与会人员表示,信用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有了信用体系,政府的监管成本降低,企业争取各种优惠的成本也会变低、效率会变高,“如果有信用体系,能够做到联合惩戒、联合激励,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得到改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营商环境的优势就会凸显。”
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瞄准高端高新实现跨越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努力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能级。龙岗区区长戴斌表示,龙岗是产业大区,实体经济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未来要坚定不移地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龙岗要集中力量做好空间、交通和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千方百计满足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现代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一定要把产业空间留给好的企业。”宝安区委书记姚任表示,目前,宝安的经济体量大但质量不高,产业转型升级非常迫切,其中两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工业用地不足和资源配置不科学,部分土地长期闲置,导致优质项目落地难、增资扩产难。为此,宝安推行的做法是从解决优质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着手,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把好企业留住,把好项目引进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与会人员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基层执法、企业退出机制、知识产权侵权处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等方面补齐短板,为中小企业运行提供便利。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新兴产业时,学习借鉴德国的经验,培育产业发展集群,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努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
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世界著名湾区,无一例外都拥有强大引领力和辐射力的核心城市群。福田区委书记吕玉印建议市委以国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中轴提升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强核心”。
吕玉印表示,要加大力度把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打造成为国际化创新合作新平台、大湾区科技发展新引擎、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点和开放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在合作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共建一批突破型、前沿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孵化转化机构。
坪山区委书记、区长陶永欣在发言中表示,坪山正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东进战略等重大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坪山高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同时,全区正在加快推进治水提质、土地整备等工作,特别是将全力加大优质产业空间的挖掘力度,力争为全市重大科技产业项目落地提供更多空间保障。
努力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贡献
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全会提出要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努力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贡献,引发与会人员共鸣。大家表示,在深莞惠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产业研发和生产各个领域的协作,互惠互利。
深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华表示,产业空间的扩容提质,非常重要的是产业园区的升级换代,这就涉及“产城融合”的概念,希望能进一步引起重视。
龙华区区长陈清表示,深圳土地资源有限,而东莞产业空间依然富余,深圳的长处是研发要素聚集。当前,企业在深圳发展总部经济,同时寻求到清溪、松山湖、塘厦片区开拓发展空间。要顺势而为,把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办好,发挥梅观创新产业走廊作用,让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成为协同发展的高地。
与会人员表示,按照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中轴提升战略”,以福田——龙华“小中轴”为支点,深入推进深圳CBD北引南延,推动“中轴”北向通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与广州、东莞等地链接;南向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延伸至香港新界地区,加强与广港莞联动,强化中轴区域金融、科技、服务业、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贯通南北的产业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高水平要素资源融合互动,形成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努力走出超大型城市管理治理新路
着力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城市的环境就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抓,才会‘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市城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国宾表示,近年来,深圳开展环卫指数测评、“行走深圳”等一系列绿化品质提升行动,使城市的环境品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投入使用的人才公园、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和香蜜公园等都获得了老百姓的点赞。市城管局还提出打造“全国最干净的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希冀通过城市品质的提升,来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入户。
与会人员表示,城中村综合整治是市里今年布置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单单通过城市更新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加强城市整治和品质提升工作。
深圳市信访局副局长罗志威表示,一个国际化城市,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发展上,更体现在城市环境上。深圳要大力开展城市管理治理,既要打造“世界著名花城”,更要创建“全国最干净城市”,尤其要集中开展对城中村、老旧住宅区的脏乱差治理行动,要让背街小巷同样整洁美丽,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深圳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好处。
努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
与会代表认为,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非常务实,很有针对性。目前,深圳正在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相关部门正在制订有关方案,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打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等。
罗湖区翠竹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锋表示,报告提到打造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对此他提出,翠竹街道的珠宝产业园区相当集中,约占全国70%的份额,“这个产业园区既有产业,也有文化,建议将其打造成一个特色文化街区。”
龙华区观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黄甲钊认为,要提升片区发展质量,除了旧改与城中村整治,以文化创新挖掘城市人文底蕴,打造特色街区也是一条可以探索之路。以观澜街道为例,辖区贵湖塘老围兼具广府围屋和客家老围特色,不少文化遗迹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观澜街道将借鉴四川成都宽窄巷特色街区成功经验,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以文化创新发展为深圳打造新的国际交流新客厅。
与会人员表示,深圳要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必须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大学建设。目前,深圳仅有13所高校,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差距明显,要集中力量提高自身办学能力,把深大、南科大等本土高校办好办强。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尹昌龙表示,深圳要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因为文化节庆对于一个城市的推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针对“堵点”“痛点”出实招硬招
来自基层的与会人员表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全面瞄准各自工作领域的“堵点”和“痛点”,拿出真招实招硬招。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