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深圳报业集团”的故事 | 多备多跑多看多想多写

2021-03-22 16:11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他回到阔别40多年的山东老家时,看到的是父母亲长满青草的坟莹,以及写着自己名字的发黄的烈士证书……当我把于冠华父子的故事写出来刊发在晶报上时,很多读者感慨

崔 霞

崔霞在新闻发布会上举手提问。


转眼间,我进入新闻行业已经17年。从大学毕业就进入深圳商报从事政务新闻的报道工作,负责深圳市委市政府等五套班子领导的报道,至今没有换过岗位。每一年的全国、广东省和深圳市两会几乎都没有“缺席”,在深圳举行大运会、高交会、文博会等一些“高大上”的、有重要领导出席的活动也是逢会必到,市主要领导的日常工作动态更是每日必采。17年间,可以说亲身经历了政务新闻的不断发展、变革。作为新闻战线上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兵”,深深感受到,不管是传统媒体统治时代,还是当前新媒体发威、媒体转型融合时代,尽管读者新闻需求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形式有了更新的要求,新闻内容的展现渠道有了更大的拓展,但是,作为一名记者,特别是要想成为一名更有理想更有追求的记者,有很多自我要求仍然是不变的。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和同行一起探讨、交流。

多吋点。我发现,球癇邮准备工作,提前纬点资料、多掌握一些背景、多想想第二天的报道主题,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去上会,较之头脑一片空白、毫无目的地去听会,效果大相径庭。往往对新闻的敏感性、对细节的感受度、对重点的提炼能力和对新闻报道角度的选取都会更强,能够做到写得又快又好。

多跑一点。随着通讯手段的发达,记者往往不用去现场,通过视频、网络直播都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现场情况。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次采访我还是尽可能到现场,而且从经验来看,每次到现场都不会白跑,都会有收获。记得一次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我就是在会后和一位日本同行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写出了一篇视角独特的记者手记。这些非常宝贵的独家新闻素材,如果不到现场是绝对得不到的。

多看一点。记者要带着眼睛上会,多观察细节。记得一次全国两会上,我去了第一位两会女新闻发言人傅莹的首场记者会,除了她的答问内容,我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写了对这位女发言人的印象。

多想一点。其实是想深一点、想宽一点、想高一点。一个活动的报道,就事论事,把现场的情况写清楚似乎也完成了,但是把这件事放在更大背景下思考,或许它就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近几年,我有幸得到几次跟随市长出访的机会,在写出访综述的时候,我会把单纯的出访活动放到世界格局变化、服务国家战略以及深圳目标定位的大背景下,凸显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报道往往会立意更高、视野更宽、效果更好。

多写一点。在采访现场的所思所感,往往会形成一些很好的题@闪现在脑海中,这些令自己感到兴奋的东西往往就是最打动人心的,这时候我会尽可能早地把它写出来。有一次“感动深圳”的晚会结束已经晚上十点多,写晚会的消息稿已经时间很赶了,但是我被其中一个典型人物的发言感动了,很想再加写个现场特写。为了节约时间,我在停车场的车里写完了这条稿,一直到快12点交了稿才开车回家,编辑也大力支持把这篇东西发了出来,第二天很多读者都打电话来说被深深打动了;很多次跟市领导调研,除了写好惯例的政务消息,我还经常把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写成特写、侧记;每次跟随领导出访,在非常紧张和劳累的行程中,我还是会把所见所闻所感用记者手记的形式写下来。

(作者崔霞系深圳商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编辑 夏吉贵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